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斋彭旭
心斋彭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91
  • 关注人气:3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赈灾:观天道与观自在

(2008-06-10 22:01:54)
标签:

爱在中国行

地震

健康

文化

心理学

星座

分类: 心理学

心灵赈灾:观天道与观自在

                       ——地震后心理援助讲座(录音节选)

 

2008523日应仁爱基金会的邀请,心斋老师来到基金会办公室对志愿者做了一场震后心理援助的讲座。心斋老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面对此次地震,心斋老师从传统文化的思维角度提出了不凡的见解和应对建议,并在讲座中引导大家如何在灾难中最好地帮助别人。

 

一、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地震”是什么

 

《易经》里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的道德就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当这个“地”不载我们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抱怨、不满和愤怒?这些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这也是我们心理不健康的一种指标和根源,如果用佛教的专业名词讲就叫“嗔”,嗔恨、愤怒。

那么地震的时候,“地”还载不载我们呢?这个问题不能孤立的看。

西方文化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人认为:世界是由土壤、空气、水和火四大元素组成的。在西方人征服了印度后,其作为侵入民族的文化,随着历史源流演生成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也信奉世界是由四大物质组成的,而佛教否定了婆罗门的这种世界起源说,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概念,就是空气、土壤、水和火,也翻译成“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空的。东方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抽象文化,比如道家讲的“无”和佛家讲的“空”。

“地”到底载不载人呢?我们如果只以“地”为唯一载体的话,实际上是以空的东西作为一种执着,这是思想认识上的一个痛苦的来源。所以说这个“地”也属于四大皆空之一,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理解地震。

“震”是什么呢?最早的是一个八卦学说:“地”属于“坤≡≡”卦,“震==”代表“雷、雷电”。当“地”“震”这两个卦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易经》六十四卦的“复”(≡≡上==下)卦。什么是“复”卦呢,所谓“周而复始”,就是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一点阳气开始慢慢的战胜阴气。现在地震就是复卦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我们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就是今天我所要谈到的“心灵赈灾”的话题。

 

二、该以何心态来面对地震

 

北大有一位教授叫辜鸿铭,冬至的时候,他的妻子埋怨家里很穷,过不了年,他写道:

    莫道家贫卒岁难,

    北风曾过几番寒,

    明年桃柳堂前树,

    还汝春光满眼看。

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意识到已经有“一阳来复”了,那么我们只要静静地等待,到明年桃柳毕竟回报我们春光,不用担心北风多么的寒冷。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地震之前,社会人心是一个什么状况?但是发生地震后,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空前的团结,可以说是万众一心,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国际上其他国家也能够看到。

我们可以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心态:“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的态度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观”。道家经典《阴符经》里头一个字也是“观”:“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在乾卦有一句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就是“执天之行”,就是这个“观”字。

在佛教的《心经》里,第一个字也是“观”,叫“观自在”,所以不管是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强调“观”这个态度的。

 “观自在”又是“观世音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字,观世音菩萨以慈悲著称,慈悲是他对众生的态度,而对他自己的态度就是“观自在”。《心经》里讲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观”的一个直接结果,“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就是讲人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感觉、知觉、思维、行为和记忆,我们虽然并不能够把这二者生硬地结合起来。但是,它们所讲的都是一个对象——我们的“心”,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其他哲学不同的地方。

佛教有一个基本概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慈悲了。“慈”是我希望其他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悲”是我希望其他众生都能够脱离痛苦。在这个时候众生跟我之间已经没有界限了,所以这种慈悲叫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如何实践

 

我们面对地震这件事的时候,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来体会,你“自在”是什么“在”呢?不仅仅是我们人在不在灾区,而是心在不在。我们说万众一心,实际上是大家的愿望都朝向一个目标,这才是我们国家一个最根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这个“自在”实际上是心。

那么这个“自”是什么?“自”原本指的是我们的鼻子,后来代指我们自已。观自在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想到鼻子,实际上鼻子代表我们的呼吸。通过呼吸这个线索,能够慢慢的接近你的心。

所以在中国的第一本佛经里头就有这么一段话:

佛考他的弟子:“人命在几间?”一个弟子回答,人命在“数日之间”,佛说你还不理解。另外一个弟子回答说:“人命在饭食之间”,佛也说不对。第三个弟子回答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个时候佛肯定了他的答案,说:“子,知道矣!”就是说你终于知道什么是“道”了。

    所以我们说“观自在”和“观呼吸”并不是文字,我们观察愤怒的时候呼吸是什么样的,恐惧的时候呼吸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的呼吸很长很慢,那么可能我们的人命就很长,我们去灾区去救人的命的时候,自己的命也要提前的把握好,所以请大家注意你的呼吸。

    电影《功夫之王》中有一个情节:

    一行四人去寻找他们的目标,当他们被困在沙漠的一个山洞里时,其中一位僧人在打坐。另外一个人感到前途没有希望,很焦虑,就问这个僧人说我们怎么办呀?这个僧人从打坐状态中醒过来,对他说了一句话:“不要忘了呼吸。”

    我听了这句话很感慨:不管我们在哪,在做什么,也都始终要保持这个觉醒。你的呼吸在不在,如果你能观到你的呼吸在,你就离观自在菩萨的那个“般若”不远了,而且你会越行越深。《心经》上说:“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你的呼吸会随着你的“般若”越来越深,你的“般若”也会随着你的呼吸越来越深,结果是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你能够把你自己的心理等等都看空,看清楚,你就能够度一切苦厄。一切困难,一切苦,一切困厄都不会影响你。

“五蕴”也叫“五盖”,它盖住了我们的真性。我们的各种的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一旦被我们执着就成为阴,成为盖,成为蕴。阴盖住的是阳,这个时候我们回到一阳来“复(≡≡上==下)”底下那个“阳  ”,就是你“观自在”的那个“观”。你凭着它去照,照到你五蕴全是空的,在这个时候《易经》跟《心经》就都很清楚了,什么叫“观”呢?什么叫“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呢?这个时候对自己心理的把握就可以更有信心了。

 

实践中的愉快体验

 

    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实践以后我们会有一种愉快的体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就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佛直接把这种感受告诉给大家,这叫皆大欢喜,之后他还提出了一个要求叫“信受奉行”。《行愿品》里反复强调一句话:“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反复地去做、学习,信受奉行。

    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们做的最多的是让大家在心理上健康。成为一个心理学家或者一个心理医生,可能需要长的时间,但是你用一个行之有效方法去帮助别人,并不用很长时间。因为,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心理学家”,更何况你能够掌握一个方法。

    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方法,你不用说很多,你只要陪着你所帮助的那个人,就可以帮他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给他提供心理援助。老子讲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同样可以做到。什么叫“不言之教”呢?你即使不说,你也可以做到“不言之教”,因为你的呼吸所传递的这些信息都是健康的,跟你一起同呼吸的人自然会和你共命运。即便你什么都不说,他也会得到帮助。

    现在就可以一起学习一个简单的呼吸方法,大家可以用任何姿势做。用鼻子和肚子呼吸,吸气的时候鼓肚子,呼气的时候缩肚子。呼吸越慢越好,一直用鼻子呼吸,七秒钟呼,七秒钟吸。

    吸气,一二三四五六七,呼气,七六五四三二一,…… 简单的两次,大家心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觉。可以体会一下,当你处在一个不好的情绪下,首先提醒自己有没有观自在,我的呼吸在不在。让自己的呼吸变长,一般人一分钟呼吸十二次到十六次,如果按照我们刚才的速度,一分钟呼吸四次,这意味着你的生命延长了许多倍。

    这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影响到你的情绪,不仅仅呼出的气息会变化,你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减慢,你散发出的气味也会变化,你会变的越来越健康。跟你在一起的人会感到快乐,这就叫“不言而教”。你不用表现的很愤怒,别人也会尊重你,这叫“君子不怒而威”。

    我们今天所探讨的这些并不是我个人能够给大家讲的,这些一部分来自于我的老师,一部分来自于传统文化里的经典,更多的是来自于我用这种办法帮助过的人,经过他们的实践和体会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大家可以去试一试。

    非常感谢基金会此次的安排!

 

交流讨论

 

:地震发生是不是说明现在阴阳失衡?

:阴阳始终都是在没有绝对平衡的状态。

:从卦象上来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我不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但是有两点说明:平衡始终是动态,“否极泰来”,两者都是在互相转换的过程中,不会是绝对平衡的。再一个:并不是说地震是个多么不好或者多么好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因缘,关键是它在提醒我们有没有观自在,有没有意识到“境随心转”,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这是个关键。

:很大一部分人当然是认为地震不好,在实际上我们的心态如何把握?

:我们要允许不同人有不同见解,面对灾难,任何情绪反应都是允许的,我们要尊重他。今天所讲并不是让大家到灾区讲一个大道理,大家所要做的可能就是先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然后,你调整好状态再去陪伴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想进一步帮助他,不用给他讲大道理,你可以教他呼吸,告诉他:我通过呼吸自己心变得平静。你可以把你的体会跟他分享,陪他一起做,这样他们可能会从不好的情绪中缓解下来。

 

20085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应激反应
后一篇:健康处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