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在中国行地震健康文化心理学星座 |
分类: 心理学 |
心灵赈灾:观天道与观自在
2008年5月23日应仁爱基金会的邀请,心斋老师来到基金会办公室对志愿者做了一场震后心理援助的讲座。心斋老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面对此次地震,心斋老师从传统文化的思维角度提出了不凡的见解和应对建议,并在讲座中引导大家如何在灾难中最好地帮助别人。
一、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地震”是什么
《易经》里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的道德就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当这个“地”不载我们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抱怨、不满和愤怒?这些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这也是我们心理不健康的一种指标和根源,如果用佛教的专业名词讲就叫“嗔”,嗔恨、愤怒。
那么地震的时候,“地”还载不载我们呢?这个问题不能孤立的看。
西方文化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人认为:世界是由土壤、空气、水和火四大元素组成的。在西方人征服了印度后,其作为侵入民族的文化,随着历史源流演生成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也信奉世界是由四大物质组成的,而佛教否定了婆罗门的这种世界起源说,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概念,就是空气、土壤、水和火,也翻译成“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空的。东方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抽象文化,比如道家讲的“无”和佛家讲的“空”。
“地”到底载不载人呢?我们如果只以“地”为唯一载体的话,实际上是以空的东西作为一种执着,这是思想认识上的一个痛苦的来源。所以说这个“地”也属于四大皆空之一,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理解地震。
“震”是什么呢?最早的是一个八卦学说:“地”属于“坤≡≡”卦,“震==”代表“雷、雷电”。当“地”“震”这两个卦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易经》六十四卦的“复”(≡≡上==下)卦。什么是“复”卦呢,所谓“周而复始”,就是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一点阳气开始慢慢的战胜阴气。现在地震就是复卦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我们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就是今天我所要谈到的“心灵赈灾”的话题。
二、该以何心态来面对地震
北大有一位教授叫辜鸿铭,冬至的时候,他的妻子埋怨家里很穷,过不了年,他写道:
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意识到已经有“一阳来复”了,那么我们只要静静地等待,到明年桃柳毕竟回报我们春光,不用担心北风多么的寒冷。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我们可以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心态:“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的态度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观”。道家经典《阴符经》里头一个字也是“观”:“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在乾卦有一句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就是“执天之行”,就是这个“观”字。
在佛教的《心经》里,第一个字也是“观”,叫“观自在”,所以不管是道家还是佛家,都是强调“观”这个态度的。
佛教有一个基本概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够慈悲了。“慈”是我希望其他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悲”是我希望其他众生都能够脱离痛苦。在这个时候众生跟我之间已经没有界限了,所以这种慈悲叫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三、如何实践
我们面对地震这件事的时候,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来体会,你“自在”是什么“在”呢?不仅仅是我们人在不在灾区,而是心在不在。我们说万众一心,实际上是大家的愿望都朝向一个目标,这才是我们国家一个最根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这个“自在”实际上是心。
那么这个“自”是什么?“自”原本指的是我们的鼻子,后来代指我们自已。观自在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想到鼻子,实际上鼻子代表我们的呼吸。通过呼吸这个线索,能够慢慢的接近你的心。
所以在中国的第一本佛经里头就有这么一段话:
佛考他的弟子:“人命在几间?”一个弟子回答,人命在“数日之间”,佛说你还不理解。另外一个弟子回答说:“人命在饭食之间”,佛也说不对。第三个弟子回答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个时候佛肯定了他的答案,说:“子,知道矣!”就是说你终于知道什么是“道”了。
“五蕴”也叫“五盖”,它盖住了我们的真性。我们的各种的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一旦被我们执着就成为阴,成为盖,成为蕴。阴盖住的是阳,这个时候我们回到一阳来“复(≡≡上==下)”底下那个“阳
四、实践中的愉快体验
五、交流讨论
问:地震发生是不是说明现在阴阳失衡?
答:阴阳始终都是在没有绝对平衡的状态。
问:从卦象上来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答:我不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但是有两点说明:平衡始终是动态,“否极泰来”,两者都是在互相转换的过程中,不会是绝对平衡的。再一个:并不是说地震是个多么不好或者多么好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因缘,关键是它在提醒我们有没有观自在,有没有意识到“境随心转”,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这是个关键。
问:很大一部分人当然是认为地震不好,在实际上我们的心态如何把握?
答:我们要允许不同人有不同见解,面对灾难,任何情绪反应都是允许的,我们要尊重他。今天所讲并不是让大家到灾区讲一个大道理,大家所要做的可能就是先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然后,你调整好状态再去陪伴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想进一步帮助他,不用给他讲大道理,你可以教他呼吸,告诉他:我通过呼吸自己心变得平静。你可以把你的体会跟他分享,陪他一起做,这样他们可能会从不好的情绪中缓解下来。
200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