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管理学的运用
一起分享:
寥寥五千言的《老子》是一座蕴含多学科知识的智慧之矿。当我们用领导心理学的目光审视它时,发现它是对领导心理现象进行独到分析透辟阐述的一部力作。它通篇都阐发着这样一个观点--适度而为。即领导者待人处事,要持而适当,为而有度,才能取得最佳的行为效果。老子的名言"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其中即体现着这样的精神内容:领导者只有适当地把握"无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无不为"。这种适度而为的观点充满了辩证法,体现了《老子》的精神实质,对今天的领导实践大有裨益。
一、自知自胜
适度把握自己
老子认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仅应能了解他人、战胜他人,尤其要能认识自己,发现并自觉地克服、战胜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方能成为强者。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领导者只有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明确的察觉,在工作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接受自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从而不断超越自己;才能避短扬长,与他人有效协作,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此即现代心理学中所讲的自我接纳。
老子反对领导者对自己把握失当,缺乏自知之明。老子曰:"自见者不自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功;自矜者不长。"即那些骄傲自满,爱自我表现的人,是
愚钝无功的,是没有资格做领导者的。老子特别强调领导者要了解自己,爱惜自身,深藏不露,而不要自命不凡。正所谓"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他深信领导者之所以能成就大业,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而是他们能正视自身的弱点,克服自身的不足,客观地认识自己,适当地把握自己,"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善居下流 适当保持低姿态
老子认为,在人际活动、尤其是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必须将自身摆在比交往对象或领导对象更低的位置上,才可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领导者取得良好工作绩效的必备条件。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quot;他以江海善居下流而成百谷之王的朴素道理告诫领导者:必须用谦逊的言辞、甘居人后的牺牲精神,才能感化、影响、进而统率部下,才能实现有效领导。
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组织气氛融洽,成员士气高涨,凝聚力增强。在这样的情境下,领导者就能"善用人之力",激发起下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下属都能尽心竭力,从而取得最佳的领导效果。正所谓"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此外,老子还把善居下流视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最佳手段:"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quot;可见,居下流这一策略的运用,会导致"取"
得对方的结果。在国际交往中,不论国家大小,只要以平等、谦逊的态度对待对方,就可达到驾驭对方或寻得对方庇护的目的。当然,这里的"居下流"不是无止境无原则的退让,而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即是"适度"的。
现代心理学也把低姿态看成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尤其在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组织文化日臻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讲,领导并不总是重要的,如何谋求下属的支持与合作?甘居人下的姿态和胸襟对领导者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重于修身 功名利禄求取有度
老子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种不靠政令强制约束,强调自然魅力影响作用的领导思想,就要求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身心素质和品德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各级领导者只有时刻加强品德修养,才能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达到"无为而治"的最佳境界。老子反对领导者被"名"与"货"所累,力倡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力劝领导者谦虚谨慎、淡泊物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认为,骄傲自满,锋芒毕露,不如适可而止。财多累身,富贵骄恣,必招祸患。他要求领导者不要计较职位的高低,要安于职守,不主动去争权夺位,并且对功名要求取有度,学会全身而退,即"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早已"即尚未修得正果便不得不中途退出。这是不懂适度而止的必然结果,意味着领导生命的夭折。此即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自我控制原则的翻版。
当今的实践也表明,领导者只有重于修身,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治国平天下。只有那些不计个人得失,将自身融入国家事业的人,才?quot;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四、柔弱不争 进退伸缩适度
老子认为,任何强大的事物都要走向反面,一味追求"强"是违背"道"的精神的,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因此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即所谓"强梁不得其死"。因此,老子要求领导者不要逞胜好强,尤其不要以强对强;而应守弱用柔,谦下不争,如此才能进退适度,游刃有余,克敌制胜。老子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正因为"柔弱"可无坚不摧,所以老子提出"守柔曰强"。然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谁都明了,但在以强权、暴力为主导的社会中,真正去实践的人微乎其微。所以,老子告诫领导者要身体力行,"知其雄,守其雌",才能众望所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知其荣,守其辱",才能奋发向上,成就事业,即"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可见,老子的"不争"并非目的,而是策略。正是这种"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的策略艺术,使领导者能退而避免过错,保全自身;进而消解矛盾,乱中求治。"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屈求伸,以曲求全的生存哲学,很有些现代心理学的自我心理保健的味道。
五、后发制人 适时而动
老子认为,领导者处理任何事情,都应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而不应抢先、从众,蛮干妄动。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即领导者自身守静无为,天下就会相安无事。"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慎重是防止轻率的根基,冷静是遏制躁动的主宰。轻举妄动就会给领导工作带来危害,从而失去根本;不能把持住自己,鲁莽行事,就会导致领导事业的失败。
老子主张"静",但并不是绝对地反对"动",而是要适时而动。老子曰?quot;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领导者只有以达观的心态去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只有看准走势,不盲目从众,适时出手,才能动而稳妥,制而有效。这种不盲目从众,后发制人,注重实效的领导方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