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归来话伊朗:伊朗怎么开会?

标签:
伊朗专题 |
全世界开会都是一样的,至少我这么想。但是,各个国家就是有不同,开会也会体现出文化的差异来,所以伊朗的会议文化别具风格。首先是会议内容,大家不会有太多的分别,文化性主要体现在仪式性的开幕式上。毕竟都是人类大家庭成员,所以所思所想所为,完全可以理解,而看细微差别,满有趣味。
伊朗是什叶派占主导的穆斯林国家,精神领袖在国家的日常生活中显然十分重要。在伊朗的大街上,经常能见到两类人的形象,一是精神领袖。不仅大街上,任何公共场所都不例外。二是烈士。那些为国捐躯的人,被国家追认为烈士,他们生前为国牺牲,死后成为烈士,受到全社会的敬仰。敬仰的方式之一就是大街上他们的肖像。所到之处,都可以在大街的突出位置上看到他们,通常都很年轻。众所周知,他们主要是在两伊战争中牺牲的。
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会场,应该是一个主会场,能坐几百人。这是开幕式举行的场所。工作人员忙于布置、安排。后来开幕之后,我全神贯注于讲坛,忘记了察看全场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个开幕式。几天以后,在设拉子叶奕良先生遇到了一个来自法国的中国学生,他说开幕当天他赶到博物馆,准备旁听这个会议,但是来晚了,被谢绝入内。这足以说明,会议至少是公开的。
会场主席台两侧,分别悬挂着伊朗两位精神领袖的画像,一位是已故的霍梅尼,一位是在任的哈梅内伊。讲坛上,放置一部《可兰经》,我看见主持会议的小伙子先亲吻《可兰经》,然后再开口讲话。《可兰经》始终放置在讲坛的右上角。这些具有宗教内容的摆设,让会场具有了庄严肃穆之感。
在仪式正式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招呼,音像忽然播放起来音乐,在座的伊朗人迅速站立起来,扣紧衣扣,表情严肃。我们很自然地随同站立起来,知道这一定是伊朗国歌了。入乡随俗,原来是不需要太多训练的。
博物馆馆长上台致辞。馆长叫做大流士,显然是正统的伊朗人名字。他花白的头发,带着眼镜。他到过中国,并且希望以后仍然有机会到中国。会议结束以后,他专门邀请中国学者到他的办公室座谈,他希望能到北大读博士后。荣新江教授说,在中国,博物馆馆长的职务可是比博士后重要的。他回答说,他可以立刻放下馆长之职去学习。当时,还有馆里的许多他的同事在场,看起来不是开玩笑。
接下去,是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大使先生致辞。这位于大使精通波斯语,用很流利的波斯语致辞,不外是大讲中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之类。两天以后,看到伊朗的一家英文报纸报导了大使讲话的事,但是大家费了很大的劲也看不出来,这个大使到底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下讲的中伊友谊。所有的具体背景,都在报导中虚化了。
中国大使成为开幕式的主角,这在开幕式结束之后的茶歇过程中很容易地看得出来。成群的记者围着大使,大使在摄影机、照相机和录音笔中有条不紊地回答大家的提问。至于伊朗记者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很难明了。
因为大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我们这些人显得分外清闲。当然,伊朗的水果是很不错的,完全能够满足爱好者的胃口。而正式的学术会议,要换场地,在一间更小的会议室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