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伊朗,我的痛,我的最爱

标签:
转载 |
伊朗,多少年不曾进入中国人的中心话题,尽管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伊朗以及伊朗所代表的文化圈,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中国学界对伊朗的了解微乎其微,伊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受到的是无知的对待。
我们一行,尽是中国考古、历史学大腕儿,相信不久,便有新的游记类著作问世。然而,每个人笔下的伊朗,会不尽相同。我也将尽我所能,给人们讲述波斯王国的故事。这里,先给朋友们展示伊朗的些许风貌吧。
首先我要说,伊朗人的骨头特硬。美国封锁伊朗石油进口,这些又怎能吓唬住伊朗人民。伊朗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谁怕谁啊?
长期接触印度文化。印度文化自古赞美布施的功德,甚至接受布施,也被视为是为对方积累功德。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我带了礼物到伊朗,分发给接待我们的人。其中一件,送给了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女士,她令我感到亲切。她叫做Safide,意思是“洁白”,是个印欧语系的语汇。我原以为Safide不过是博物馆的一般工作人员,不过略显热情罢了。后来才知道,她是居鲁士墓的研究专家,关于这座墓的最终发现材料,尽数掌握在她的视野之内。
本来以为,小东西分发了。事情也就结束了。第二天,我们前往加茲文城参观,一路欢歌笑语,暂且不说。等到又回到德黑兰,天色已晚,大家疲惫地下了车,却有人在最后一排车座上,发现了一写着爱、画着心的纸袋,里面装了一袋伊朗特产的开心果,一小包名贵的藏红花。打开其中小小的信封,原来是Safide写给我的信。
一路上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收获也太大了,大得非写一本书不可。这些先按下不表。
最后在Abas港,即面对霍尔姆斯海峡的地方,上来一位胜似天仙的伊朗美女,作为我们的导游。全团队员的眼光,长久地盯在她的脸上。第二天,我们和仙女在一家非常富有特色的饭店用餐,吃到一半,来了两位伊朗人。男士是典型伊朗人,如同石刻上的眉眼。女的也是仪态万方,虽上了些年纪。我们的伊朗美导游告诉我们,那男的,是他的舅舅,从事旅游行业,通晓机票事宜。此时全团队员,都开始注意这两个人。顿时间,整个餐厅回荡着“舅妈”的喊声。
我擅长起哄,而且习惯从利益出发。想到我们从Abas到迪拜再到北京的行程未卜,又得知这两个人都是旅行社的。于是出主意道,先请舅舅、舅妈喝茶,然后再咨询机票事宜。请“舅舅、舅妈”落座之后,我要结账请二位。这时仙女导游说:万万不可。因为:如果我出钱请了他们,他们一定要回馈,这事情就麻烦了。
后来闹清楚,那位女士,并非“舅妈”,不过是“舅舅”的老板。而我们也顺利地通过各种关卡,回到北京。但是伊朗人无故不受施舍的品格,也让我有所领教。伊朗、印度,虽同是雅利安血统,因信奉的宗教不同,处世的理念也截然不同。
很遗憾,没时间细写了。先发些照片吧。
伊朗国家博物馆前伊斯兰部。入口是按照萨珊波斯王宫的风格修建的。这样的开阔的弧形建筑,叫做“伊万”。
会议之中,中国美女是北大波斯专业的女教授王一丹。一丹的波斯语,令国际学者称道。
收藏在伊朗博物馆的青花瓷器。令同行瓷器专家一饱眼福,甚至可以上手触摸。
伊斯法罕之河,河上的33孔桥。分上下三层:下层走人,中间走大车,上层是卫兵把守的地方。
我们下榻的宾馆富丽堂皇。但是,屋内的东西都已经陈旧。自从伊斯兰革命,伊朗的旅游设施没啥改进。
这是我们的陪同,一位学识渊博的库尔德人,眼睛会说话。一路上为我们介绍了五种最著名的波斯地毯。
伊朗有世界上最早的帝国。波斯之城的遗迹令人震撼,这是公元前6世界的创造,最终毁于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