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2022-09-23 16:29:51)
标签:
二十四节气 |
分类: 散文杂谈 |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时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此时有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此时黄淮海地区的玉米、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的水稻开始成熟,农民收获后立即耕翻土地,准备播种小麦等作物,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国古代一些著作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二、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三、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气。民间此时有立蛋、吃秋菜、吃汤圆等习俗。客家农民不仅自家食用汤圆,还会把没有馅的汤圆置于田边地坎,称“粘雀子嘴”,希望借此防止鸟雀偷吃庄稼,寄予了对丰收的美好向往。
自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