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2022-06-06 09:55:04)
标签:
二十四节气 |
分类: 其它 |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元朝吴澄在所作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解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清代学者陈三谟在《岁序总考》也解释道:“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意思是说,“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是播种的“种”;芒种即是有芒的谷物这个时候都可以播种了。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对于北方地区而言,“芒种”是麦子成熟的时节,因此亦有对“芒种”的含义解释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的到来标示着又一轮农忙,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除了种稻、收麦,还有种包谷、豆类、高粱等。芒种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午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从芒种开始一直到大暑,都是一年中万物狂长的旺季。
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有农谚道:“芒种不种,再种了无用。”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我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芒种节气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在芒种节气时,螳螂卵因气温变化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而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慢慢停止了鸣叫。
芒种的民俗一般体现在局部地区,如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在宁波地区,芒种时节还有吃君踏菜的习俗。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中国人自古注重养生,讲究的就是“与时俱进”,到了芒种,因为昼长夜短,要晚睡早起,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因此中午小憩一会儿缓解疲劳是很有必要的。芒种期间,天气炎热,降雨量多,高温潮湿。为了修养身心,人们的饮食宜以清淡为主。此时的养生重点要在精神调养上,应该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不要恼怒忧郁,气机得以宣畅、通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