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
(2022-04-01 08:29:16)分类: 散文杂谈 |
什么是固执,我认为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方向错了还要走下去,明知错了还要坚持,众人劝说不动,有点意气用事。这不是南辕北辙是什么?别说你有钱,别说你年轻,关键是结果,你种了一片树苗,最后收到一片瓦砾,虚掷了时间,浪费了钱物。固执的人思想执拗狭隘,简直不可理喻。
固执和任性有些相似,也有些不同。相同的地方就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同的地方则是任性有资本,有挥霍的意思,有可能做对的事情,固执则是头脑一根筋,没有可能做对事情,就像一句歇后语:茅缸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和固执有一字之差的是执着,但是结果会有云泥之别。执着的人头脑灵活,信奉兼听则明,锲而不舍地走着正确的道路,在路上上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修正可能偏离的方向,从而达成自己的意愿。
古代固执的事例很多,足以让我等为戒。三国时期,袁绍打败公孙瓒后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天下九州拥有四州,可以说是坐拥半壁江山,手握雄兵百万,他脑子一热,要南下一统天下。从当时的情形来说,他确实是最有资格一统天下之人。他手下著名的谋士田丰建言,刚刚打败公孙瓒,需要徐徐图之,稳定大后方,等来年再战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但是袁绍以为自己手握重兵,兵力是曹操的10倍之多,不听田丰等谋士的话,非要马上与曹操一决雌雄。固执的结果就是乌巢被烧,他兵败官渡丢掉大好的形势,最后一蹶不振,自己病死,儿子被各个击破。隋朝杨广,修建大运河的确是为国为民的好事,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大臣杨素建言,要考虑民生,预估工期50年,不能急功近利。杨广不顾群臣反对,非要用最快速度修。结果大运河很快修好了,可是劳民伤财,民怨沸腾,结果18路反王,64路烟尘也来了。众所周知,隋朝享国37年就烟消云散了。
明朝靖难之役后,方孝孺坚决不承认明成祖朱棣的合法即位,拒绝为朱棣讲好话,朱棣强行把他头按下,方孝孺仍然不屈,朱棣最后没有办法,威胁他再不识时务,不但要杀他,而且要诛他九族,方孝孺仍然不屈说道,灭十族又如何?朱棣恶狠狠地说:“那就灭你十族!”因为第十族不好找,朱棣就把方孝孺一门的学生和朋友充作第10族全杀光。人可以固执,大不了自己一死。但在身后十族人性命都要不保的时候,方孝孺仍然这么固执,历史少见了,而且当时天下归属已经毫无悬念了,反正无论是建文帝还是朱棣,争来争去都是朱家的,他还是在那坚持,不但固执,而且迂腐,结果他与其十族八百余人皆被凌迟处死。历史上有被灭九族的人,但是灭十族的,却只有他一人。
固执和忠诚不是一回事儿。忠诚是大是大非中飘扬的红旗,固执则不论忠孝节义。
西汉时期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苏武尽忠守节,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仍然不屈服。苏武始终忠于祖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他是忠于自己的使命和国家,而不是固执。他不辱使命而闻名于世,而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并为后人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