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枕上唐诗·笔记 |

一、王绩的《野望》
无为而旷达的王绩,归隐东皋后,还是会有心无所属之感。
一个秋日的傍晚,他饮下五斗清酒后,立于原野远望,大脑皮层里薄暮笼罩下的原野与孤独不羁的禀性相互碰撞,进而裂变,魂灵便越过远山,一边游离于四野,一边回头观望自己那具躯壳寂然地立于家门口。他太清醒了吧,即便想借一场酒事,来个酣畅淋漓的醉卧都不易,偶尔放任灵魂出游,也是为寻得自己与周遭和解的出口,他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身体和灵魂虽有小的步伐不统一,但他的菊的清远也可傲霜于世,旷远豁达直追阮藉嵇康。
《野望》诗透着诗人高蹈隐逸的心态,他对于道法自然的体察无声地融入诗中,像个旁观的智者冷静地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山野秋景。有评论说,翻遍唐诗后,就不会觉得《野望》出彩,毕竟在盛唐以后,佳作累累,这首诗实在算不上精彩,但把它搁置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便显出它的与众不同,后来的诗者,有多少人是踩在它的肩膀得以触摸到璀璨的星光的。
这首诗颔联颈联极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想起一个叫石不能言的博友,他写了许多首《山居》诗,那些诗里或多或少还有这样的意境,可见,见心见性的美,永不会消逝于风雨中。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只收录了王绩的《野望》这一首诗,用今天的眼光裁夺,它依然有它的妙处。学者们更多的是因他开辟了五言律诗的先河而收录了此诗,这首诗比宋之问、沈佺期真正确定近体诗格律规则早六十多年。他在临去世时效仿陶潜为自己写了墓志铭,墓志铭中说:“有父母,无朋友”他的孤独无人能懂。
二、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了解了杜必简,便大约知道了杜甫为什么那么执拗,那分明是一脉血缘的基因里有着这样一种恃才傲物的传承,这了不得的拈字功夫,源于祖上,包括被流放,也有着惊人的遗传基因。杜审言性狂傲,屈原、宋玉、王羲之都不放在眼里。当杜甫习读了其祖父杜审之的诗作后说:“吾祖诗冠古。”
前一阵子读到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最新发现,情绪也会被遗传,那么用情绪也会被遗传来读杜审言的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特别有趣。
杜甫穷极一生都是在忧国忧民思乡念亲中度过的。他的祖父杜审言外放做官,即便是正逢江南早春的好时节,也觉无心无趣,哪里就能够比得上自己中原故土的春色呢?
他诗句里的二十四节气,唯以家乡为基准,诸多错序的农事和崭新的物候都成了遥望中原的引子,抱紧的思乡之情,让这个姓氏一路跌宕着在唐王朝瘦成一条河流。
这首五言律诗浑厚朴素,格律严谨,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杜甫继承发扬了祖父的优点,在中唐的时候将律诗推至最高点,想来100多年后,他见到他的祖父时,杜审言也会格外欣慰。
这首诗起句便惊艳:“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只收录了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一首诗。格律严谨,构思别致。
这是人的通病吧,读到杜审言自然会想到杜甫,这爷孙俩,反觉得杜审言为人行事更为料峭尖锐,想来杜甫是被多年的风雨冲刷成老态龙钟的模样吧?
据说杜审言曾被流放到今越南某地,真远哪!假如,将这祖孙俩各自的脚步数字加起来,都会是个惊人的数字。
三、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
他在朝堂之上嗫嚅的时候以为能够明哲保身吧?“苏模棱”的浑号听着怎么都觉得得别扭,这么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少了筋骨,便觉得寡味许多。又或者人在高处就会不胜寒意吧?好在他敛起的锋芒被他三位后裔“三苏”尽性地发挥到了极至。
《正月十五日夜》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起句不同凡响,被后来的诗佛王维以及孟山人皆以他的起句“火树银花合”句写了“绿树村边合”、“白云回望合”。“火树银花”成语。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一明一暗,我却想到他立于城楼之上,一边捻着胡须,一边吟哦的闲情模样。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声色也生出翅膀,在元宵佳节为热闹的城池着色添彩。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样的盛景诗人流露出了无限留恋的心情。
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一定有许多游子一边念着心中的远方,一边会吟诵起这首小诗。由“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无端想起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只收录了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这一首诗。他少年便见才华,20岁举进士,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为“文章四友”。
四、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是刘希夷“一语成谶”的诗作,是他为自己生命埋下的暗语。想来这位刘希夷敏感而风流,在当时的形势下吟诵着不合时宜的诗作,便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吟》便是从这首诗中脱化而来。两首诗歌虽然艺术成就较高,但基调总归过于伤感,冥冥之中,让人窥见一种不祥的预兆,想来曹公便是借鉴了诗人“诗谶”一说,让诗句中的靡靡悲音隐隐预示了整部红楼女子凄凉的结局。
据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是诱发诗人早夭的原因,因诗而丧命,徒留一腔叹息。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只收录了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这一首诗。
末了,摘几句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吧。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刘:“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林:“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刘:“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林:“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刘:“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总归是太伤情了。
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是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再没有一种登楼的姿势能够比他的宏阔而深沉。知遇难逢,时不待我,慨叹壮志难酬的忧愤时,性情豪放再兼有旷世的经纬之才,结局总是另人堪忧的。即便是朝廷惜才,时光里总会有阴暗之人躲在暗处,拉满弓等着他走入靶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几句,却是一首震撼人心的千古之绝唱。
笔力遒劲,意境苍茫,足见功夫。
陈子昂是后知后觉,少年时淘气顽劣,任性豪爽,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在街头巷尾横冲直撞。人长大是个瞬间的事,机缘巧合地遇一件事或一个人,从此命运的走向就发生了变化。陈子昂也是如此,一剑伤人后,他突然就萌生了另种活着的方式,并一发不可收拾,经卷堆满案牍,日夜拥灯,不几年便活脱脱一个巨儒。
如果说人一出生,格局像骨架,那么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是血和肉,无疑,陈子昂是具备了先天的后天的一切优势,造就了一个气骨峥嵘,血肉丰满的栋梁之才,可惜天妒英才,他能躲过自己生命中的暗礁,却无法预知命运里的冷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当年时,被人暗害于为父守丧时。
一叹。
附: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中也总有惊人相像的两个人。读陈子昂想起韦应物,韦应物少年时与陈子昂一样,总是骑一匹五花大马耀武于街头,不知敬畏地懵懂地度过少年和青年时代。一次偶发的事件触动他们,从此华丽地转身,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
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只收录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一首诗。他的诗诗风骨高峻,寓意深远,遒劲苍远,是个凛凛于历史洪流之中的伟汉子,真才俊。
前一篇:写在父亲去世后的话(四)尾声
后一篇: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