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乞新火,分与读书灯

分类: 我自倾杯·随笔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家诗》说:此清明遇雨而作。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这首《清明》一问世,许多颜料被画家们自然地散落在画布上。微风细雨里牧童斜斜一指,我们便见安详的村落,一些潜在的忧伤寻找到落脚点,虽然一度闭口不提,却是人人尽知的千回与百转。那拄杖的行者、耕牛与牧童、城郭内团团簇簇的杏花,都有似一幅画卷,洇着晨露般的纯净,在透出轻烟般的韵致里,谁都可以一眼认出那滋养自己经年的水土的家。
把一个节气安驻在诗词里,人们在起伏的岁月里就能找到许多旧年时光的依托,杏花微雨,酒旗斜进暮阳,向内沦陷的泪水,微漾的春风,这一切像发酵了的粒粒粮食,氤氲着十里八乡人们的情结,雨脚如泥也好,牧童横笛也罢,这首意象满满的小诗,一边稳稳地融进水墨的写意里,一边深深地浸进我们血脉相承的骨髓里。
尘世本来风多雨稠,时光和世事相继掳走风华和心境,好在轻轻吐出它的名字时,或拥灯,或倚榻,所有的心念都可抵达。
二、未到清明先禁火之寒食
“未到清明先禁火”,一个人,一件事,在一个朝代的久远里幽幽杳杳,事件在历史的洪流中偶尔回响,留给后人的都是抽丝剥茧后的结果。这些结果有的被晾晒,有的被封缄,朝堂如何的动荡,日子如何的朴素,那悬在纸上的笔从未停止过。
想起晋文公与介子推。
当晋文公忽然想起曾割下自己肌肤之肉的介子推救自己于危难时,他要用君王的方式回馈与他当年一起逃亡的介子推,以了君臣之义。怎奈介子推无意荣华与仕途,几番请他不动后,便想着用放火烧山的方式逼介子推出山,当那熊熊的烈火漫山遍野,耳听得山木噼噼啪啪,毕毕剥剥于山野,而介子推背着老母还是择一树洞不肯下山。等到大火终于安静下来之后,晋文公一行人在一柳树洞里发现烧焦的遗骸和一封血书,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想像着介子推咬破手指蘸血而书时,分明是抱着绝决的隐逸之心,而江山辽阔,云月空远,他一躲再躲,躲进俗尘构筑的仁恩之流,倾刻间被湮灭在一场鼎沸的火势里。晋文公痛心疾首,下令当天为“寒食节”,那棵柳树为“清明柳。”
去过几次绵山,如今,介休绵山上那棵柳树依然老姿拂风,有人说它身上斑驳焦曲的样子是当年被火烧后遗留下来的,虽然心里存着疑问,但还是愿意停下来,依着古老传说的脉络,看长亭短亭立于路口,看栈道盘于山腰,看往事渐渐消融,想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任是谁也要感慨一番的。
当立于介子推的肖像之下时,便想着当时的风烟一卷一卷漫过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为这个节气掩旗息鼓的那些柴薪之火,要在清明的那天,家家户户才能乞得新火,想来,一部分分与日常,一部分分与灯窗吧。
三、清明之祭扫
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秦之前就有扫墓的习俗,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了唐朝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明《帝京景物略》有所描述。“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线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寥寥数语,扫墓的景状尽现。
想起“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雨多,雨丝纤绒缱绻,再没有一个节气如它般能追溯到对生死的体悟上。诗人说“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他不信人间能有什么可以穿过阴阳,与逝去的人捎去一丝音讯,这多少太残酷与生硬了些。
有一回看老树的画,有一副那位民国长衫男子在清明时的旷野里祭扫自己的母亲,那画面已让人生哽咽之势,再看他几行小字“每年此时此刻,进山看看妈妈。送些吃的喝的,陪她说说闲话。自她离去之后,家已不像个家。想起她的样子,心中泪如雨下”,便轰然泪下。
每人的心中早晚都会住进至尊的亲人。
先人的名讳,经年迎风而立,暮碑被雨水一洗再洗,草木渐渐葱笼,而音容不在,怎么着都让人觉得忧伤。那哽在喉咙里的称呼,被刻在墓碑,春天行进至此,便牵出骨肉之间的血脉传承。
和一个魂灵絮叨他不再参与的日子,从未觉得是件虚空的事。香火一燃,即便是隔世的爱,突然就有了依托,他们只是安静地倾听,虽然不给一点提示,我们也可以瞬间了解到一种禅悟,是那种日常很少触摸到的,内心深处的迢迢归宿。
四、清明之节气
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这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的。
首先,它作为节气,《唯南子·天文训》里说:春分十五日,斗指乙,清明至。万物此时生发,皆清洁而明净,所以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也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农谚里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片的土地这个时候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水土最朴素的属性,不外乎毫不吝啬地为辛勤劳作的人们呈上满目的葱绿直至果实,金黄的玉米,红亮的高粱,都是尘世里,最仁厚的指引和赖以生存的方向。
再有,它又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踏青、植柳,扫墓、放风筝,等等,一扫冬令,走出户外,让自己走出冬的疆界,与自然界的万物一同沐浴春晖,一道生发。
此时,点点西窗耀灯明,那些伏案的身影,也是这个时节悄然向晚时的另种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