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光阴

标签:
育儿 |
分类: 我自倾杯·随笔 |
虽然已入四月,但屋子里还是有些凉。
尤其我这样的,手脚凉得似冰块。
常常会躲在阳台上,蜷在藤椅里晒阳光,阳光挪一寸,我挪一寸,书乱一地,放首爱听的音乐,循环往复一两个小时是常事。
那天,依旧这个样子,搭了个小夹被,半躺着,阳光晃得睁不开眼,突然传来微信的响声,我摸出手机,一看是儿子发来的,我立马坐起来看到儿子发来一句:“最近感觉力不从心……”
我的大脑马上筛检他的“力不从心”。一遍检索后,我发句:“关于学习吗?”他回道:“各方面……”
我想了想说:“力不从心,一种是心高能力低的表现;另一种是内心的声音与责任的冲撞所衍生出来的表现,妈妈觉得你是后者。其实“力不从心”是你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思考了。现实从来都是很骨感的,没有那么多的柔软舒适,比如宽容与忍让,现实生活里宽容与忍让总是和狭隘与自私相逢,难道我要放下修养也去同流合污吗?我的内心是不肯的,而我又没有能力改变那些狭隘与自私,这样烦恼就来了。”
发完后,又补了句:“着眼于远如果觉得累,就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做一件是一件,如果身心还是找不到归属感,那么找个好姑娘恋爱吧。”
儿子还没发来只言片语,他马上发来一句:“弄得太深奥了,力不从心,就不想它了,睡一大觉,醒了就没事了。”
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又一句:“不要刻意去恋爱,缘分到了自然恋。”
我想了想,他说的好像也对也不对,睡一大觉,只能治标,就好似西医里的镇痛药,当疼痛来袭,立杆见影的就是祛痛效果,虽能缓解一时,但病灶犹存,疼痛过后,暂时安然,但下一波疼痛会来得更猛烈,更没有预见性,更能倾覆肉身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就如决堤的洪水,那个时候怎么办?再临时加固吗?
我又想了想,儿子还在青春期,会有偶尔的心绪躁动,说不定,他现如今的情况就是旺盛的精力无以导泄所致,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睡上一大觉,仿佛也对。
儿子看过老爸老妈的意见之后说:“这个和恋爱没啥关系吧?”
我没吱声,他马上回到:“你妈为了让你力能从心,想的偏方。”然后在微信上发我的照片,发了穿盘扣立领掐腰小白衫的那张,后面紧接着说:“就找象这样的好姑娘。”
儿子发一张咧嘴笑的图片,我狠狠白他一眼,仿佛隔着几百公里外的他能看到我不屑理他的表情似的,转而又窃窃地乐。
他又说:“昨晚做了个梦。”
儿子说:“还是让我自己调整,先把眼前这段困难时光度过……老妈,你还是先给老爸解梦吧,哈哈!”
我说:“哼,让他向他的酒精妈妈去解吧!”
儿子见我不发表意见,就在手机上截了个周公解梦图发过来,我也打开看,我想他远在千里之外,此时也和我一个动作,在读儿子发过来的周公解梦,梦虽不可信,但在不同的时空里,做着同一件事情,也挺温暖的。
然后他不停地发我在丽江照的照片,我终于忍不住,说句:“禁止刷屏!”
他疑惑地问:“刷屏啥意思?”
儿子回:“就是一直发东西……”
他说:“是说我吗?”
儿子回:“老妈嫌你一直发她的照片。”后面跟了一个笑得流泪的图片。
过后消停了。
我浏览到一个不错的链接《世界这么大,我想带你去看看》发给儿子,没一会儿,他发来一个《去看世界的时候顺便做点啥》。
我发现,在微信上的他比生活中的他更可爱一些,一些话辅助以一些表情,还有一些明知故问的装傻,在微信里说和在现实中说还是有些差距的,就似很早以前,伏在灯下写信,和一个有时空距离的人说话。这是不是刷屏如嗜毒的当代人为什么这样痴迷的一个因素呢?
佛教里说:“灵觉内虚,妄境外融”,刷屏互动,言语间都充满了虚和妄,这种感觉入诗不错,但入油盐酱醋里就差强人意些了。
我这人最大的缺点,可能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书读得少而想得多。”
睡眠总是不安稳,许多心里向往的事总会在夜夜的睡眠里进行规划,规划又很详细,白天又总得不到实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睡眠丢了,许多年前的规划还在睡眠的路上没有出发。
就如现在,躲在窗子下的阳光里,懒在微信里,心里却不踏实,一会觉得该摞些字了,不然大好光阴就溜走了,一会儿又觉得该温习老杜了,不然,前功尽弃,或者该去看看老妈,看看绿肥红瘦的海棠,看看藤本龙沙,这么多的想,末了哪个也没去做,一转眼该做饭了,这却是实实在在躲不掉、日日必须得做的事。
懒在窗子下的阳光里和他逗嘴,时光就慢成了我想像的样子,一切念想将出发,一些光阴在路上,不去管它们会在哪个落日之前能够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