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提龙凤文化?

为什么要重提龙凤文化?
大民
2016年4月23日下午,一场别具特色的文化盛典——中华龙凤文化节,在北京隆重举行。为了把“龙凤”这凝聚中华五千年智慧结晶的生命图腾,以最饱满,最旺盛的精神面貌呈现在世界的面前。“北京心司南科技公司”策划并承办了这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从这一天开始,内容丰富的龙凤文化节系列活动将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
为什么要重提龙凤文化?
第一,经历了三百多年“西化”,中华文化逐渐淡化了她固有的标志性的符号。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和情感纽带,文化复兴,自然要首先回复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找到可以普遍接受的符号。
龙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与哲学思考的精准概括。我们的祖先尊崇阴阳和合、圆融共享的信念,同时对自然界的多种生物形态进行多元的融合、创造,尽而升华出了龙凤精神。龙凤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龙凤文化的核心在老庄哲学那里有完整的阐述,叫作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无为而治。在古老的本土宗教道教那里则被表述成“道法自然”四个字。在这个意义上讲,“龙的传人”真正的内涵是龙凤文化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北京大学教授王东从三个层次揭示了中国龙文化的多重内涵:第一层,龙的观念: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的理念: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龙的精神: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深层文化底蕴。
而凤凰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极其神圣而崇高的,它整个儿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古人认为,神鸟凤凰的出现与国家安泰,政德顺民,太平兴盛关系密切。凤凰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龙凤呈祥,天下太平,寓意着中国人对国泰民安的殷殷期望。
龙凤二者的结合更具有了完整的中华文化内涵与生命意义。威武雄壮的巨龙,柔美温暖的凤凰都在鼓舞、激励着国家的力量,人民的精神,使其龙凤腾飞,国家富强、家庭和美、人民安定。
从生命更深层次上讲,龙凤文化已经具有了国家意义的身份特征。
第二,龙凤象征着一种信仰和责任,它是人类文明当中具有标志性的文化
龙凤文化成为了中国的根源文化,标志文化。将龙凤所蕴涵和体现的精神理念推向人类世界的各个层面,并为之做不懈的努力,正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五千年的中国龙凤文化,以爱国、孝道基点而著称,从远古女娲补天救人类,尧舜禹的大爱孝道为己任,再到南宋时期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都体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之爱和精神内涵,以此,我们可以通过龙凤来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这样的高尚文化才使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经久不衰。
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无论是物资的、科技的、军事的;无论有多么强大,但实际上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离不开文化的熏陶,离不开文化的塑造;特别在体现大家和小家上,整体与个体上,文化的重要性体现的尤为明显。实际上,一切都需要比物资、科技、军事更强大的文化力量来获得升华,没有具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物欲形态都是野蛮的。
中华民族其核心的文化观是具有包容、和善、共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是龙凤文化的核心,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如果没有高尚的文化情操是很难实现这一伟大而具有影响人类世界文明的目标,今天的中国文化核心一直在人类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多少人能够领悟到龙凤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龙凤文化还融合了儒释道的精华,这样的文化精髓融合,使龙凤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人类文化的优秀基因,为当今全球化时代解决各文明之间的冲突提供了借鉴意义。
第三,龙凤文化对国人可以致和美;对世界,可以开太平。
那么,具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文化的标志----龙凤文化,为什么在今天会被忽略甚至遗忘呢?
一个面,西方文化借助经济和军事的强势,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全面侵犯,另一方面, 一直以来,中国龙凤文化的传承遭遇了世界的误读。在西方话语系统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只好强行翻译成了“dragon ”。龙与dragon的相互误译,最早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的16世纪,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其编写的《华英字典》里,明确地将龙译为“dragon”,同时将dragon译为“龙”。尽管这只是根据他的理解,从西方语言的符号系统中找到一个现成的语汇,但是由于西方先天没有龙文化的基因,这个dragon必然导致了整个西方世界对龙文化的理解,而且流传至今。
长期的误译,已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西方人一些不怀好意者,利用误译,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与dragon相联系、划等号,进行攻击、侮蔑、妖魔化。纠正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可以让西方人了解龙与dragon的区别,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的树立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凡是中国特有的东西,凡是在西方语汇里找不到对应单次的东西,我们通常是采用了汉语拼音的办法,直接把汉字转化出拼音,让西方“强化接受”,比如“功夫”“豆腐”等,中国的“龙”,也只有翻译成long,由中国人根据中国文化的语境自己定义、解释,才是最合适的。龙,long,对国人,它可以致和美,对世界,它可以开太平。
第四,著名作家贾平凹力挺龙凤文化,挥笔题写“中华龙抬头”;二月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被称作是“龙头节”的日子,有必要作为国家法定节日。
农历的二月二民间叫做龙抬头,“龙头节”起源于二十四节气,与惊蛰有关,惊蛰就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前后。龙是自然界多种动物和天象的集合和升华,龙抬头意味着各种动物随着气候的转暖而苏醒,也意味着地上的动物与天上的云团、雷电等相感应,意味着春雨将普降大地,春耕生产也由此将全面展开。
龙头节还与古人“观天测时”、指导农事有关。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之连线有如龙形,其中角宿两星(角宿一和角宿二)恰如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之夜,两只“龙角”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龙头节历史悠久,其起源的时间可追溯至一千多前唐代的“中和节”。中和节在农历的二月初一,该节的主旨是除旧、开新、励农。在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岁纪》一书中,龙头节明确出现。
龙头节布域广阔,该节起源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后流传至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现已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都过的节日。
龙头节民俗丰富,可归纳为祭、开、食、剃四个方面:祭是祭祀龙神、祭祀祖先;开是开犁破土、开笔破蒙;食是吃炒豆、龙面、龙饼、龙糕等;剃是剃头理发,使容貌一新。
据悉,《关于将龙头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的提案》已经在2015年成为国家两会的重要内容提案。
将龙头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是由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雷珍民提议,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解放军军乐团音乐总监于海,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等76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后,提呈两会的。
鉴于以上考虑,重新认识并高度重视龙凤文化,并以节日、庆典等方式加以强化和宣传,很有必要。龙凤文化作为民俗节日,对于目前的中国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非常重要,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呼吁全人类共同呵护共同的家园;第二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同时“中华龙凤节”在北京心司南科技公司、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倡导下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