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

标签:
启明教育集团幼儿教育随机教育幼儿心理特点 |
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按照惯例孩子们自己整理完衣服,当我正要请孩子们站队出发的时候,却听到了一些孩子跺脚的声音,而且加入这种行为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他们越跺越兴奋,好象是在用小脚演奏着一段交响乐。此时,我的第一想法便是制止。心想,这些孩子真是越来越淘气了。于是,我对他们说道:“现在老师看看谁站得最好,谁的小脚不出声音了。”片刻间声音似乎小了许多。但仍有一些淘气的幼儿还在不停的跺着,还时不时的窃笑。于是我再一次提醒,本以为这种现象就这样过去了,可在接下来的室内教育活动等多个环节中(只要是坐下来)仍然还有跺脚的现象出现。
当我静下心来问自己: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否只有自己班中的孩子这样?其他班级的孩子有没有?带着这些疑问,我从其他班级的老师口中得到的答案是小、中班级的孩子出现这种现象最频繁。其实任何现象的出现一定都会有它的原因和理由的,我首先为自己不加思考的生硬制止而感到自责。孩子们不断的出现跺脚这种行为,以及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首先说明他们喜欢并觉得有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除了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并喜欢相互模仿之外,还喜欢运用身体动作去感知、探索事物。而到了中班孩子除了这些,还具有叛逆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你越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反而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另外生理和心理学表明,孩子脚底的振动会使他们感觉到身心愉悦,而且还可刺激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
他们或许是在用跺脚的方式来倾听着脚与地板相互接触发出的声音,又或许是情绪宣泄的一种表现。但无论怎样,做为教师的我不应该仅仅是发现者,更应该是分析者与引导者。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常工作中,我特意设计了两个充分运用脚部肢体动作来表现的小游戏“小熊跳舞”和“小木匠”。主要目标是要将孩子们无目的无规则的跺脚行为,发展为更有教育意义与能力发展的游戏。
其中第一个游戏,我选取了节奏不同的音乐,引导孩子们跟音乐有节奏的单脚交替跺,用脚跟用脚尖等不同的脚上部位来感知声音与节奏变化带来的不同,就像在跳“踢踏舞”;第二个游戏也是利用跺脚这个动作来模仿小木匠用锤子干活的情景。当说到一个锤子的时候用一只小脚垛,说到两个锤子的时候,双脚交替跺。在游戏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而且获得了更有意义的动作节奏感的训练发展。现在,孩子们只要一听到我弹奏节奏感强的音乐就会随之小手小脚有节奏的拍踏,节奏感发展较强的幼儿还能在老师的鼓励下给其他小朋友表演呢!
其实,我不光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有时也是我们的老师。因为你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许多教育的灵感与素材,甚至能发现自己教育实施中的不足之处。老师与孩子之间不仅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更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充分做到教师是孩子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与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