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启明幼儿园音乐教育节奏游戏启明课程教育论文育儿 |
分类: 教研活动 |
内容提要:
节奏教学的目的就是开发仍与生俱有的节奏感潜能,并在艺术活动中,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根据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我们通过有趣的、直观的、最能激起兴趣、最容易被幼儿掌握的节奏游戏教学方法,让幼儿得到身心的均衡发展。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创编不同的节奏游戏来愉悦幼儿的情绪、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自主性、注意力集中及自信心的增强。
主题词:节奏游戏、幼儿发展、能力提升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在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内容中首先提出节奏的重要性,奥尔夫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是将音乐、舞蹈、语言等融为一体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它能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使之成为培养身心均衡发展、有较高素养与能力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有创造性的人,更为重要的是: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更利于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对各大教学法教育理念的学习掌握,结合对《纲要》中艺术领域及各个领域目标和教育要求学习的心得,让我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过程中从观念上有了根本转变,教育方式有了突破性的进步,积极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注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从幼儿的“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的成长。在大胆探索及尝试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不断的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相结合,让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在节奏游戏中,让幼儿得到愉悦的情绪。
法国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中系统阐明了他的教育理论和儿童观,他的基本观点之一是:要“遵循自然法则”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就是应该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本来具有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自然的感受能力,节奏是最好的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既没有音域的限制有没有音色的要求,更没有技能的积累。通过自然有趣的方式就可以让幼儿在情感身心上得到发展
在小班下学期的学期初经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在喝水时有三分之二的幼儿是被动的,根据这一现象,思考:怎样让枯燥的喝水环节变得愉快而又有趣?最后结合本班幼儿喜欢玩节奏游戏的特点,进行游戏化的“喝水”。首先,利用自然角的植物,帮助幼儿直观的理解缺水的问题,初步了解缺水对身体的危害,先让幼儿观察三天没浇水的小白菜苗。孩子们都七嘴八舌的告诉我:“老师,小苗太缺水了!都蔫了,需要浇水!”在幼儿直观感受得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动作的自主表现,模仿小苗的样子,蔫蔫的,耷拉着脑袋,走路时会是什么样子的?将问题抛给孩子们,大家都不甘于落后的模仿着、表现着,幼儿幼儿说就像很老很老的老爷爷生了病一样。最后结合日常节奏游戏的基础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节奏型的总结
在游戏中,与幼儿一同总结出,|××
所有节奏型在整个活动结束时进行整理、回忆、熟悉,孩子兴趣很高,事情由孩子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每天都会有所变化,在孩子们熟悉所有的节奏的基础上,将要求加进去:比如喝水时的速度,走路时的轻重、快慢。整个喝水环节时间的控制等。让简单、枯燥的事情变的生动有趣,让幼儿把要做的事情当成是游戏,而不是负担,主动性大大提高。
还将有趣的节奏有效的融入到生活和游戏中,例如:将正确洗手的儿歌用节奏游戏进行加工,加工后的洗手儿谣,在有节奏,有韵律的变化中能够被孩子吸收,记忆,并很好的呈现在幼儿的自主表现上,每次请幼儿去洗手时,孩子们都会稚声稚气的边走边说着儿谣,在洗手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认真,甚至会有些热心的小朋友站在旁边为其他人接念儿谣,
《洗手节奏谣》
x
冲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着,怎样保持住孩子的这份愉悦感,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半月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再降低,反而出现了一种“负担”的感觉,结合孩子本年龄段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经过思考后我尝试还在节奏上做文章,将节奏|x
二、在节奏游戏中,让孩子的注意力得到了提高。
达瓦克罗兹指出:体态律动的所有练习是为了加强集中注意的能力,是身体习惯于自我控制,加强意志力,调整器官。他要求教师尽可能的去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获得那个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特贝氏游戏活动,将他们自然引入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并以儿童自己的体验为主,而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强加于儿童。在节奏游戏开始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时我只是单纯的以一种教育方法使用,在不断的深入探究学习后,目的更明确的加入到我们教学中。针对部分坚持性差的幼儿多进行空拍、全音符、二分音符的变换节奏游戏。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因材施教对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在节奏游戏中,让幼儿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各种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科学合理的帮助幼儿提高自信,是我们不断思考的。在这里我将通过节奏游戏的游戏化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让幼儿在参与中、愉悦中得到发展。
当孩子们到中班下学期的时候,我带领孩子们学习了“声势”,并将声势与节奏游戏相融合创编了餐前的节奏游戏操。在孩子饭前的准备时间里,带动幼儿进行身势节奏游戏,有效的利用过渡环节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整理常规,通过半静止的状态,达到幼儿餐前的常规需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与幼儿共同讨论,并将幼儿的节奏及对应的声势加入到游戏操中,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性与自信心。每天我们会共同商讨好第二天的餐前活动内容,午餐前做节奏操,那么晚餐前我们就会用来复习英文,或者是自选手头玩具。当做节奏游戏操时,我们播放慢四音乐,幼儿合拍的随音乐进行表现。第一节就是拍手,在最后一拍是空拍,逐步提高难度加入拍腿、跺脚、捻指(基本是用嘴配音)。在日常的游戏汇总中幼儿的自信心再一次增强,创作欲望会更强烈。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幼儿常规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以一种自然的形态给予、接受,而不是老师强加于幼儿的。幼儿的掌握很到位,在日常说念儿歌时的不同拍念方式,有节奏的进行朗诵,在这时老师起到的是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对幼儿扬长避短。虽是简单的节奏游戏,但也能够同时让幼儿发展其他领域,如:语言领域,韵律词语的念白。数理逻辑上有简单的统计、计数等的练习在里面,以及能够帮助幼儿在空拍的练习中耐心、坚持性的锻炼。我坚信这是能够伴随幼儿一生健康良好人格的开端。
综上所述几点让我们从节奏教学的目的上来看对幼儿的影响——节奏教学对人格素质培养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节奏练习,通过游戏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自然的形态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幼儿自信心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会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最后引用德国伟大的音乐教教育家奥尔夫所述的一句话:节奏游戏是感知与运动的有机结合,它能调动起全身的各个器官进行参与,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判断力增强、自信心增强、能有良好的心态,够沉着等,节奏游戏是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最容易被幼儿掌握的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