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舒阳老师指导未来城有感

(2009-02-19 09:52:39)
标签:

幼儿园

幼儿教育

育儿

校园

    启明双语幼儿园于2004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未来城》幼儿创意美工展,开辟了幼教参与中国当代艺术活动的先河。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划人,我有幸受邀参与了这个展览从构思到布展的全过程,深为这次展览的出色表现感到高兴。
    当启明双语幼儿园的一位负责人向我谈及,她的幼儿园希望“儿童节”期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一个美术展览并邀请我策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一是因为,一个幼儿园在正规的现代美术馆里做一个当代艺术展可以说前所未有;其次因为,这个展览完全参照当代艺术展的模式,为展览孩子们的创作邀请专门的策展人,这亦是前所未有的。虽然此前我所在的“纸老虎工作室”在这所幼儿园中合作过戏剧工作坊,并计划进行实验戏剧的演出,但并不是出自幼儿园自身的工作计划。启明双语幼儿园以《未来城》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介入,毫无疑问是极具开创性的。
    在与园方商讨“未来城”展览方案的伊始,我就提出要以当代艺术的方式来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这个提议得到了园方完全的认可和支持。正是这种认可和支持,使我们在看到一个全新的当代艺术展览的同时,也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个展览动用了影像、装置、绘画、表演等几乎全部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式,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当代艺术景观。启明双语幼儿园在此次展览作品中艺术形式呈现的多样性上,甚至比国内很多专业艺术院校和机构走得还要远。这一点也许是园方至今尚不了解的:在中国一个幼儿园教育思维的开放性,会使它所呈现的艺术面貌超出某些艺术教育高等学府和专业艺术研究机构。
    我曾经在大学教过书,也领教过某些所谓专业艺术批评家的无知。就中国目前整体教育领域来说,许多事物还处在从无到有的阶段,因此对任何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启明双语幼儿园的这次展览也许是一个启示,中国当代艺术完全可以进入那些看似与之无关的社会生活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中的艺术实践同样能够具有很强的实验色彩。

这次《未来城》的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和幼儿教育这两个领域具有双重的意义。艺术无疑是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当代艺术所强调的个人化和创造性,完全适用于当代教育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当代艺术所体现的直观的多样化的视觉形式,非常适合幼儿的教育特点。当代艺术品不拘一格地对感官和思维形成的冲击,能够被感觉和思维正在形成中的幼儿敏锐地感知,并转化为幼儿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装置、绘画、表演这些概念意味着什么,但他们所提供的展品和表演已经证明艺术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未来城”的展览现场如同一个真正的节日,不但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嬉戏,成年人也被各种奇思异想的艺术作品所吸引。

 

    我认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幼儿去认识世界和自我表达。幼儿是这个世界的弱者,是需要保护和帮助的对象,同时他们又具有极其敏感的感受力和极具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还没有遭受过多陈规的束缚。因此既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也不能一味灌输。帮助幼儿首先就要了解他们、鼓励他们,需要对他们保持持久的关注,与他们真实地交流。这些都要求教育者自身首先具有开放性和爱心,具有对可能性的尊重。在孩子们为《未来城》展览创作作品期间,一些作品由孩子设计构思,然后由教师放大、安装。在整个过程中尊重和鼓励了孩子的愿望,在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中合作完成部分最终的展品,共同建造了这座“未来城“。最终展览实现的成就感不但属于孩子们,也属于参与其中的成年人。这个展览的过程与结果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许多艺术创造发生在成人与孩子的交流和合作之中。因此这样的展览,完全不同于通常的儿童画展或儿童才艺展。这个展览是幼儿与成人共同参与艺术实践、互动合作的结果。共同参与,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园方为展览事先选定的“绿色环保”主题,贯穿在了整个《未来城》的展览中。绝大部分展品都使用了回收材料。这些回收材料由家长和教师们经过几个星期收集,变成了恐龙、汽车、立交桥、时装、乐器、游船等作品。可以想象当孩子们再看到旧报纸或可乐瓶子,也许会把它们当作恐龙身体的局部,当作进行艺术创作的依据和材料。

 

    这种对待环境和废旧物的态度也许终有一天,会使我们找到解决城市垃圾污染的方案。对回收材料的利用,会使孩子们对生活周围的事物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创作的意念,使孩子不至成长为一个冷漠的消费主义者。当他们对待商品的态度不是消费后就抛弃,就会为我们的地球增添生机。未来其实已经从这里开始一点一点地建立了起来,《未来城》这个展览就是试图让孩子们担当起我们的未来,让孩子在艺术中体会自由创造的愉悦,使他们对改造我们这个世界抱有信心,并且知道一切都能从身边做起,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双手化腐朽为神奇。我们的未来,就建立在这些孩子今天的想象之上。                               

 

                                                          2004年7月22日于北京蔬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