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闻,已知与未知的汉港

(2009-03-24 10:19:55)
标签:

杂谈

 

老杨

汉港传说

2008年12月14日早上8:30,我们从湛江市区出发,开始了近似于驴友出行的寻找汉港之旅。

说实在的,做为湛江人,我对徐闻汉港的听说也是近两年的事,外地人恐怕就知之更少了。直觉告诉我,所谓汉港还是一个未开发的旅游景点,因为我在湛江的同事朋友还没有谁到此一游。而身在外地的朋友,也许听说过徐闻,但对汉港却一无所知,于是,我们的汉港之行,应当是名副其实的寻找之旅。

汉港在徐闻。

徐闻县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古县之一,位于中国广东省最南端,东滨南海,西濒北部湾,南临琼州海峡,为大陆通往海南省和东南亚的咽喉要地。自西汉开始,徐闻就与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往来,是中国最早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交通枢纽之一。据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和唐朝宰相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西汉政府派船队自徐闻、合浦入海,沿着北部湾海岸先后到达中南半岛、印度东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地,与沿途各国进行商业贸易。为了便于管理,西汉政府在徐闻港设置左、右候官,专门收购、储存货物,同各地商人贸易。三国两晋以后,随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从南往北转移,徐闻港逐渐衰落。

徐闻港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把当时古代世界的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东南亚文明连接起来,沟通了中外文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徐闻人民较早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与内陆地区相异的文化精神。

例如,徐闻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有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天主教,有土地神崇拜、祖先崇拜、雷神崇拜、关公崇拜、康公崇拜、孔子崇拜等等,还存在一些巫文化的迹象和图腾崇拜的物象。每年春节期间闹元霄时,县城总要舞狮舞龙,装飘色彩车,巫师随同游行。巫师借助所谓神的力量,用银针或小竹棍刺穿嘴巴而无流血痕迹,这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土著居民的宗教仪式是非常相似的。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给徐闻引来大量物种。如椰子、木棉、菠萝蜜、刺桐、缅茄、芒果、杨桃、菠萝、香茅、甘蔗、橡胶、胡椒、番石榴等。椰子原产于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和新西兰等地,菠萝蜜、木棉、刺桐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番石榴原产于美洲,缅茄原产于中南半岛,酸豆原产于南美洲,芒果原产于印度、中南半岛等等。

徐闻港是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对此,已有不少专家撰文阐述。可有谁又真的能给众人一个就是真实的结论?谁又真的可以复原那二千年前在一个地方发生怎样的地理、历史、人文、气候、物种等等以及她的变迁呢?二千多年了,这是一段多么漫长而又漫长的时间概念,人类历史与大自然的历史已发生了多少变化呢?

在片语中谁也没法总结,我只有无限地感慨……

汉港于我和朋友来讲是那样的神秘,于是,在朋友的怂恿下,我们决定了寻找汉港的计划,实地看看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汉港。

造访汉港

在去徐闻的车上已想好,造访汉港前,我们应先造访徐闻的博物馆。认为,在博物馆里可以了解到更详细的汉港资料,包括掌握遗址的确切位置,然后再定下一步实际的寻找行动。

从湛江市区到徐闻用了3个小时。之后,我们坐上了县城的主要交通工具——三轮摩托车,大概10分钟后到达博物馆。

此时,馆内院子正热闹着呢。朋友赶紧买门票。我展开门票一看,惊了,原来博物馆停业,馆内上演的是神秘野生动物展。晕眩!这下可坏了,一心想着博物馆会给我们去汉港的启示,未曾想过它会不谋正业!计划还真是没变化快。情急下,想到了最直接的方式“路在嘴边”。于是拿着在网上打印的一张汉港介绍,向在博物馆馆内闲聊的几个人咨询汉港的地址,可馆内大部分人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地方。继续咨询,我用半咸半淡的雷州话夹上普通话与手舞足蹈,还给问到一个汉港的地址来了。有女生给我写道:三塘路口,五里,二桥村。

拿着纸条,再找三轮摩托车。

出于我们是否能顺利到达目的地的考虑,我慎重地找了一位姑娘的车,因为她告诉我她就是二桥村的人。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呀,没有博物馆,我们也不怕迷路!这台改良的三轮摩托车想必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导游车了。

村姑为了走捷径而带我们穿过了一条又一条崎岖乡间泥路,车子一颠一簸地一路扬起了尘灰,真有几分考古探险的滋味……

到了一个三叉路口,我听见村姑司机在自言自语:向左还是向右?她是导游嘛,她选择了向左。到了一片浓密的农田,车停下,村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二桥村。我与同伴不约而同地环顾四周,都傻眼了,遗址的一点蛛丝马迹都没见着啊。哎,这显然不是自责出门前没做好功课的时候,再下车问路吧。

一个正在农田赤脚忙碌的小伙,我向他掏出那张打印着关于汉港简介的A4纸,内心希望他认字。小伙子确实认字,可他却不知汉港是一个什么东西,很郁闷!

突然想到:港口必然靠海。这下村姑与小伙子都觉悟了,指出了一条似乎很光明的大道。

哈,汉港就在附近,只是在与我们捉捉迷藏。

车子再次颠簸地回到了刚才村姑自言自语的三叉路口,原来我们的正道是向右啊,好在不是生命的三叉路口,想起了一句公益广告词“生命没take two,请小心演绎”。这时内心开始有点激动了,拼命地观察四周,我似乎嗅到了汉代的气息……不远处,我见到了一艘好象是废置的船只,周围还搁浅着几条破旧的小渔船,难道就在这吗?过了一个条貌似刚修不久的水泥桥,村姑十分无奈地对我说,你要找的海恐怕就在这了。

这是一个围海造田的地方啊!我没法见到浩瀚的海。

我跳下车,想到那艘废置的船只上找个人影来,可没有人应我。突然我见到旁边一个小砖房没关门,里有二母女在睡午觉,我喊醒了她们,再次问路。这下一急,连小时候就听懂的雷州话,我一句都听不懂,将村姑叫了下来,母女俩在给我们比划一翻后,村姑调了车头,继续出发。车刚开不到十米的路,车上的我瞟到小桥边上有一块石碑,我喊:停车!我见到了,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有关汉港的碑文。

原来,汉港早已进入了我们的眼帘。

汉港印象

终于见到了这个汉港遗址的确切名字:仕尾村。来,给这个折腾了我们半个下午的村庄标志来一张大特写吧。

临风伫立,观望周边,从地貌来看,这里有点象一个小半岛形状的海峡腹部,若是港口的话,会是一处较好的避风港;再结合它现处的地理位置,地扼琼州海峡,濒临北部湾。如果说古时的航海技术相当落后,船只的航行必须是靠岸行驶的话,这里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开始沿路徒步,用心感受这样一个汉港。

这里,沧海桑田,泥沙淤积,一边围海造田,一边种着成片成片的红树林;周边杂草丛生,几处简陋的茅屋与砖房。我没法用再多的文字去描述我见到汉港的第一眼。传说中的汉港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喘息地趟在这个偏僻的村子里,此时显得如此的寂寞与黯然。而我,一个似乎是无所事事的陌生人,在这样一个冒昧的周日下午突然造访,还是惊动了一些朴实的村民。

热情的村民给我介绍:在1993年1月,在二桥村口进行了大型的发掘工程,清理了宅基、水井、墓葬等,在当时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有铜印“臣固私印”,有数不完的汉砖与汉瓦呢,这些历史的珍藏现都存放在徐闻博物馆里了……

听着听着,我内心燃着莫名的思古幽情。

带着这样的幽情,我读到了一个碑文上所写:候官神座--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汉置左右侯官在徐闻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谚曰:欲拔贫;诣徐闻”。

这时,旁边的一村民对我说,这是“脱贫致富就到徐闻”意思,然后接着说,在2001年3月时,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著名专家对徐闻古港进行论证,认定徐闻就是汉代的海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当时的商船往来东南亚,例如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等国家,在此海运一些丝绸织物,然后换回一些异国珠宝,只是这里确实离中原太远,自唐代以后就走向了衰落。

仔细观察这里的环境,我发现了二处历史留下的印记,“八卦定位航海石标”和显赫地位身份的“候官神座上马凳”。

村民说,这个上马凳已经修葺过了,现在这个形状跟他小时候见到的有所不同。

我说,能再给我多说一些关于汉港的历史吗?

村民说,我知道的都给你讲了。村上有个107岁的老人家,我叫他出来给你说说吧。

我说,不用了。

想想,2000多年前的事了,多少个107岁才能道清说明啊?

让我甚为不解的还是我们的村姑导游,她跟我说,她家就在此地不远的五六百米,小时候她几乎天天跑到这里玩耍,现在也经常在此经过,可她却是与我们一样--第一次见到汉港的遗迹。

村姑这一说,让我觉得这些刻记着历史痕迹的石头显得更为苍凉了,它们已经落寞了2000多年了,好不容易给现代人挖掘出来,然而天天经过的人们却不知它们的存在,是否我们总是习惯“生活在别处,美景总在远方”,而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事与物?这些石头此时此刻就象是一本说不明读不尽的天书,令我无限地猜想着。

我跟着同伴的尾巴,慢悠悠地走在一条排水用的小坝上,细读着这样一个汉港在今天带给我的思考。坝面明显有几好处修补的地方,我就这样不经意地走着,突然惊诧地发现,修补的材料竟有三块是墓碑,面对这三块打磨着沧桑的墓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抬头,寻味着这沉甸甸的历史……

汉港以前是怎么一个模样我真的不得而知。就凭现在有限的点滴文字记录与一些石头的印记,在面对汉港的遗迹时,我没法去还原或勾勒在二千多年前这里曾经会是一个如何繁荣的码头,而码头边上又会有多少的叫卖声与吆喝声,有多少过客匆匆与悲欢离合。可能我以后也不会知道。

今天,这样一个千年的古港没有因为有朋自远方来而恢复当年的英姿。我与同伴带着似乎平静的神情逡巡一翻,然后跳上了我们的“导游车”,车子从颠簸来路又一路的颠簸着回去了。

在车上,我静静地回望这已种满红树林的汉港,内心有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触。

汉港,你是否真的曾经在这样一个大自然的舞台上辉煌过?我依然疑惑着!可你为什么就如此来不及谢幕就成了一个历史的句号呢?连剧本都给丢了。车上,朋友说,曾经的繁荣不代表现有的繁荣,现有的繁荣不代表以后就持续繁荣。这似乎就是大自然生存的辩证吧,我没应声。想想中国有着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习惯称自己为文明古国,在心里,我将朋友的繁荣论给换了一个表述:曾经的文明不代表现有的文明,现有的文明不能代表永恒的文明。有谁又可以告诉我,这样一个曾经的汉港在2000年后又会是如何的一个模样?

历史总是给人以无法承受的厚重!

 

后记:

徐闻现有二处汉港的遗址,一个在仕尾村,一个在不远处的二三百米的二桥村,留下的还有指引航灯与古井等等一些值得考究的历史文物。显然,我们在造访前的预备功课没做好。但也幸亏如此,因为我们的思想没作过太多的铺垫,而让这趟“寻找汉港之旅”显得如此的有意义。不知二次造访时,我们的感受又会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