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13
  • 关注人气:1,4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赌石:疯子的买卖

(2007-11-19 10:44:26)
标签:

人文/历史

商业

文化

经济

历史

赌博

“疯子买、疯子卖、另一个疯子在等待”,这句话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赌石的真实状态……

赌石:疯子的买卖

李磊

翡翠矿石外层都有一层厚薄不均的风化皮壳,使得人们无法看到矿石里翡翠的成色情况。赌石,就是玉石商人根据翡翠原石皮壳特征、纹理走向及所开的“门子”来判断其内部翠料的优劣,凭得就是经验、眼力和运气。所以,从事这行买卖,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倾家荡产,有点象赌博,故被称为“赌石”。

疯狂的石头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赌石是“和氏壁”。相传在二千年前的楚国,一位叫卞和的人发现了一块玉原石,认定其中必有惊天宝玉,先后拿出来献给楚国的二位国君,二位国君以为受骗,先后砍去了他的左右腿。卞和抱着玉原石在楚山上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楚文王知道了,他请玉工切开外面包裹的石头,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玉,就是和氏璧。后来和氏璧被赵惠王所拥有,秦昭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璧,可见其价值之高。再后来,秦始皇将和氏璧雕成了传国御玺,上刻丞相李斯手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小篆,传国御玺在西晋失传。

但“和氏壁”是白玉,而翡翠的好日子其实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在清乾隆以前,翡翠都不被视作玉的正宗,只有白玉才享有真玉的美名。在清乾隆及以后的朝代,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翡翠作为奢侈品真正获得发展和推崇,并逐渐取代白玉,以其神秘、稀有和奢华的特质成为真正的“玉中之王”。清代末年的慈禧太后是非常喜欢翡翠的人,各种翡翠首饰无法计数,也因此,翡翠在当时大走红运。

自清代后期,翡翠的价值得到公认,市场价格获得传奇般提升,而它的传奇性,也同样表现在翡翠交易至今犹存的交易方式上。

这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交易方式,即“赌石”。翡翠矿石表面有一层厚薄不等的外皮,使其看起来跟普通石头没什么区别,即使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也没有一种仪器能通过这层外皮判断出其内是“宝玉”还是“败絮”。买玉者必须从包有皮壳的原石(有时也在皮上开一“门子”,指擦掉小块皮壳露出玉质),来判断这块玉的价值。这种买卖的过程就是买家与卖家对一块有皮玉石眼光较量的过程。由于这种判断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同时玉石形成的地质环境很复杂,条件不同,形成的皮壳也不同,厂口(产地)不同情况也会有变化,因而买卖风险很大,也很刺激,故称“赌石”。

大型的赌石交易分为两种竞标方式,一种是暗标另一种是明标。暗标就是买家各自写好价格,投到竞标箱中,几天后,卖家会在买家中挑出价格最高的竞标人,达成交易。而明标则是买家现场轮番投票,价高者得。小型、私下的翡翠毛料交易,往往是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坐地还钱,双方全凭眼光和耐心斗智斗勇。

香港某翡翠商花50万港元买了一块石头,切开后满绿,一下子涨到了一亿港元。而另一位港商花4000多万港元赌了一块石头,结果解开一看,里面黑色杂质与银翠色相间,而且碎裂太多,完全是一块没有任何价值的废料。一位专门购买垃圾料(被认定为没有翡翠的废料)用以加工C货的小商人,用200块钱买了一块垃圾料,当即切成两半,一个港商看到后,立刻花了80万块钱买走了其中一半。据称,那一半石料加工成成品至少值好几百万。这样的故事在缅甸和云南一些赌石成风的地区每天都会上演。

疯子的买卖

虽然行话说:十赌九败。可这并不妨碍赌石人前赴后继千金搏一回。赌石业的兴旺与中国大陆近年对翡翠的旺盛需求密切相关。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原始积累后,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成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寓意平安健康的翡翠进入人们的收藏与投资视野,拥有一件高档翡翠成为身份的象征。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上等的翡翠珠链动辄拍出上千万的高价,品质一般的翡翠手镯也能拍到几十万。

目前缅甸是全球惟一的翡翠矿产地,而上等翡翠只产在缅甸北部密支那一带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与黄金、钻石等其他奢侈品相比,优质翡翠由于产地的惟一性、成矿的复杂性、极为缓慢的再生性、产量的不确定性,更加具有收藏价值。与此同时,历经了上千年的开采,优质翡翠原石已是日渐稀少,缅甸最大的翡翠产区,帕敢的产量连年下降,以前有2000多家公司在这里开采翡翠,如今只剩5家了。帕敢的矿脉已经挖到了第4层,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枯竭。出产的翡翠矿石中,能达到参加赌石标准的,不到万分之一。

由于原料的日益匮乏和需求的日益旺盛,翡翠从90年代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每四年翡翠的价格都会翻一番,从2005年底到2006年中期仅半年时间,国内翡翠原料价格上涨了50%。而2007年1月至7月,国内翡翠原料的价格上涨了40%。业内人士判断,从目前缅甸翡翠原料日益减少的现状看,未来翡翠原料和成品价格将继续走高,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基本没有问题。

由于价格上涨迅猛,翡翠市场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在缅甸首都仰光每年两次的赌石大会上,充斥着来自台湾、香港和广东、北京等地的玉石商人。在内地著名的翡翠毛料集散地和赌石市场广东平洲,以及云南的瑞丽、阳美、盈江、腾冲等地的翡翠毛料市场,到处是渴望发财的眼神。

在云南,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赌石的残酷故事:瑞丽有人花60万买了块石头,打开后是上好的翡翠,转手就卖了1.7个亿!可这位老兄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就是块普通的石头,只要让他见着了,也非得买回去不成,也就是说见不得石头,疯了!赌赢的尚且如此,赌输的可想而知:过去腾冲街上经常看见一个疯子,30多岁,不说话,衣服很脏,只是用两只手挥动着,并比划着砍东西的动作。原来他豁出血本,借了30多万买进一个翡翠原石,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可是请解玉工一刀解下去,却是一块石头,不值一文钱,接下来就是,他真疯了。

事实上,赌石不仅仅是靠碰运气,它是不折不扣的大资本游戏,不是一般投资者玩得起的。在赌石交易活动中,能赢的概率很低,更因为产地和毛料集散地有许多石高手,他们对每原石都进行了反复、认真的析,哪石头能口,从什么地方动刀口,都作了很透彻的研究,通常只有他们认为切后没有多少希望的料,才拿到交易市场作为赌石去卖,而且将自己出售的赌石吹得天花乱坠,专等爱做发财梦的人去购买,购买赌石成功而获利的人极少,相反,失败的例子却很多很多。

充满陷阱的金钱游戏

“神仙难断寸玉”这句话除了说明翡翠品种的复杂多样外,更道出了各种作伪手法的高明和变化多端,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达更使一些赝品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即使是行家有时也会有跌“眼睛”的时候。造假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造皮。在翡翠原料市场上,玉商为了显示翡翠的质地和颜色,常常把外皮切去一小部分,并把切口磨平磨光,行话称为开“门子”。一些不法之徒就利用这一特点,将一些翡翠料磨成砂粉,混和在特制的胶中,胶合到一些质地较粗糙,甚至是被切开过证明是低档石的玉石上去,重新伪装成天然的仔料“黑乌沙”、“黄盐沙”等,谋取暴利;染色和注色。染色和注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一是将整块原石进行化学处理,染入绿色染料,使其皮色变绿,以提高玉石档次。有的石头染过后还经局部褪色处理,以造成颜色不均一或并不是特别的好的表象,但实际上这样也已把档次提高许多。其二是在一些水头较好、但色较差的玉石中斜打孔注入绿色染料,然后封口,并在上面开“门子”,让买家从窗口见到该玉内部很绿,潜在价值大,从而提高卖价;移花接木。手法一是将一些高档翡翠料切开后,取出精华,然后填入低劣碎料,再重新胶合,并植上假皮。手法二是将一些劣质料从中间或任意位置切开,放入或夹上小块绿色翡翠或绿色玻璃,然后再重新胶合。并植上假皮,再在其附近开“门子”,以造成该料有高色的假象;以假充真。国内外少数不法商人,利用中缅边境石口岸的知名度,掌握部旅游观光者觉得在云南边境上,才可买到货真价廉的料的心理,不惜辗转千里,将乌兰翠、岫岩贵翠等貌似翠的原石弄到云南,冒充翠毛料向人们兜售。所以,对石不熟悉,或者仅仅知道一点常识的游客朋友,到云南来最好不要随便购买翠毛料和赌石

以上造假方法,仅是例举一二,实际中还会有许多变化。最重要且有效避免上当的方法就是要小心谨慎不充行家。

赌石市场“黑吃黑”的现象也很多。“比如有一次,一个刚入行的投资者看上一块原石料,但是他拿不准东西的好坏,这时旁边来了个‘很专业’的人,极力说这块石头肯定有料,不如两个人共同买下,收益平分,风险共担。投资者当即同意,二人用50万元买下石头并当场‘开料’,结果石内并无宝玉,投资者捶胸顿足,而那个合伙人其实就是卖家请来的‘托儿’。”原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院长吴国忠就讲过这样一档子事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