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13
  • 关注人气:1,4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文书法浅析

(2007-11-19 10:41:36)
标签:

人文/历史

商业

文化

经济

历史

文字

 

金文,即古代青铜器皿文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个重要门类,作为书法中的独立分支之一,以其古老的文化、独特的形式,历史的作用,在浩如烟海的艺术长河中,必将成为一朵绚丽多彩的棋葩盛放于书坛。 

金文是殷周青铜器铭文的传统。它起源于殷商,流行与两周,因文字载体青铜器的金属性质而得名。上古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众,所以金文又有“钟鼎文”的旧称。不过,从现代掌握的研究资料看,商周铸刻文字的青铜器种类极多,不仅限于钟、鼎,还有食器、酒器、水器、洗器、乐器、兵器、量器、车马器等等,以及其他用具数大类;以器分有鼎、鬲、敦、簋、卤、盘、盆、盂、角、尊、彝、觥、爵、钟、戈、戟、刀剑、权量、斧、符节等数十种。只用于“钟鼎”二字远不能包含以上诸器,因此,现在学术界一般不再沿用“钟鼎”旧称,而称金文较为确切。

金文载有大量史实,可验证和补充典籍,故首先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研究家们所重视,后来才渐渐扩展到铸造、工艺、美术和书法等领域。金文和甲骨文都是商代的遗物,二者相比较,甲骨文墨书甚少,其契刻多为单刀,不能体现书写笔迹;金文则铸刻精湛,能显示出墨书原形,故在小篆前的书法艺术,金文应该是主干,是现存书法艺术之祖,是研习书法艺术最原始,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金文与其他书体一样,同样经历了形成,发展,变化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应在西周和东周。两周时期,因为我国文字起源于象形,而金文去之尚未远,故其书形体奇,瑰丽如画,意幻无尽。金文六书结体,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转注、假借。其象形字,或书似画,形象逼真,或概括笔数,简洁明快;其会意字,置换多趣;其指示字,点划生动,其形声、转注、假借字,以巧妙多变幻,寓动于静;二字合书者,或上下,或左右,错落有姿。

金文笔画,讲究起笔、行笔和收笔,一般为藏锋,即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行笔多为中锋,折笔圆转兼有提按顿挫,也有露锋收笔的。

西周金文经历了形成、发展、变化三个阶段,早期为形成阶段,作品存甲骨文意趣,如《大保簋》、《大盂鼎》等,书锋雄健;中期为鼎盛阶段,作品典雅、凝重古拙深雄;晚期为变化阶段,疏锋开始分化,有趋近小篆者,如《散氏盘》奇崛古诞。

另外,东周时期的金文,由于王室衰微,诸侯问鼎,称霸称雄,各自为正,王室之器绝迹,代之而起的是诸侯王臣之器,铭文书法亦不受官方文字约束,出现了鸟、虫、兽、人等图画文字。这时期金文为变异阶段,各国异文,有己兆小篆之先河者。

根据上述金文的沿革,研究金文应由西周中期入手,得其典正,然后上寻下绎,增益奇趣。至于金文的章法,多以长字,参差错落解体,竖成行而横不成列,兼有大小倚让的行草章法,行气中心自然天成,古拙凝重,书法含刀意,铸刻显笔锋的内在美

金文书法流传至今,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其间,文字结构的变革、书法体势的演变,有的甚或在音、意、形不同方面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说:用笔由简单至复杂,由方尖至圆转,再到方折和方圆并用;结字由简至繁再至简;体势由长到扁再到长,书体由金文大篆,演至小篆、隶书、楷书兼有行书、草书;章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形神兼备。通观书法,从用笔、结字、章法均经历了有初级向中级、高级的演化的过程。尽管在书法艺术上发生了千变万化,但其法度终未离其本,即我们在不同的体势中,都能感受到六书结字和金文书法均为后世字法、书法、章法的根基。历朝历代书家创作了大量金文书法作品和各种书体,是古代金文书法为各种体势的创造提供恶劣可依靠的依据。

当今,进行金文书法的创作,要结合其它书体和前人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在临习古法基础上加进自己的风格,即融汇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努力体现金石气息。创作笔法,以古法金文用笔为主,起笔逆顺并用,收笔藏露兼使,行笔中锋为主,兼用侧锋,中锋捻转,疾驰相宜。

尽力恢复古代金文用字原貌,以钟鼎规范字为主,选取较通用、较统一、较一致的文字人作使其参差有度,错落有致,妙趣横生。忌用鸟虫篆等美术装饰字,以避其怪诞荒辟之野气。以六书意理为依据;以金文渊源为考释;以荣庚先生的《金文编》为字源;以《说文都首》为参考,金文字偏旁部首忌伪诈,力求按原时代的金文字音、意、形取字,章法行气。金文书法章法创作一般多采用行草章法,整首诗、词、曲或名句、单词单字,通篇章法虽是竖成横不成列的行草章法,但字里行间应挪位倚让有度,布白虚实得当,险峻平缓得法,使其中心不失,整篇聚散浑然天成,据原拓片为源本发挥。

在加进个人书法风格上,可以兼收隶魏书风,表现个人修养意趣,使所书干湿枯润得当,用笔用墨应如锥划沙、如屋漏痕,如刀刻刚硬不折,如浇铸苍翠欲滴,充分体现金文的金石和高古文气。

 

本文作者简介:

俞建良,男,1950年生人,字良剑,号子舟,居桃园斋,上海市人。汉族,大学文化,曾从事军人、教师、警察等职业。长期担任文化宣传和教育训练工作。毕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法、篆刻高级班和创作班,为中国人事部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原书画研究院书画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特约书画师、研究员,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自幼研习书画篆刻30余年,经多位名家导师面授临教,书法工魏碑、王、颜、金文;篆刻工汉、古玺、肖形。以金文、古玺见第。金文书法作品多幅有篆刻集古十二生肖印十套120枚经北京荣宝斋大名家厅及拍卖市场鉴销于海内外。金文书法作品在北京北普陀红学研究馆藏碑,福建厦门金榜提名摩崖石刻征录,入选“第三届艺苑杯赴海外十国及地区巡展”、“98京深港警察书画作品巡展”;多次在全国大赛获奖并入编《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