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咱们的汉语的确需要捍卫和发展

(2010-04-24 23:28:03)
标签:

中文

汉语

汉字

改革

演化

文化

分类: 杂谈
刚刚读到这篇《汉语语言文化中的西化误区》,挺有感慨的,其中大部分观点都很认同,以前在本博也发过一篇《Web污染了中文?——关于中文夹杂英文的杂感》,说过相关话题。

当今中国,崇洋媚外之盛,有深入骨髓的感觉,这暂且不说了。在表达现代社会生活内容、概念时,随意、粗糙乃至直接混杂外语(比如“web服务”)的现象,感觉已成向坏的趋势,这势必造成语言的退化、堕落。人为匡正、捍卫是必要的。诸多有识之士做了许多呼吁,提出各种方案,我偶尔也看到一点。既开这个话题,把自己的几点想法也说一说。

一、捍卫语言。要引导其自然进化,但不能完全任其自流,需要人“为”,但应该由学界:语言学界、教育界、文学界、学术界等起主导作用,而不是政府和行政手段。政府起到必要的杠杆、支持作用就够了,因势利导,在机制形成方面插手、促成。

二、应当促进汉语演进,语启动造新字、新词的机制!现在,除了新化学元素按惯例会造字,似乎已经完全停止了造字,我认为这是一种语言的慢性自杀!在新概念的汉语表达方面,非常需要一种统一机制。由于缺乏这种机制,我们现在阅读许多资料,其中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汉字组词,事实上严重损害了汉语的表达效率——这是一些希望概念严格的写作(例如技术、学术写作)夹杂外语单词或缩写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议发起一个包括两岸三地及全世界语言、教育界等代表参加的汉语字词评审委员会,接收和评估新词、新字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出指南或建议书之类。它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听证会,根据审议对象的领域,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有合理结构,包括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参加的“评审团”,按照既定程序进行评审。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技术,设计良好的程序,这种组织的运作可以相当低成本而高效率。

三、另一个十分具体的建议。近期,“上头”抛出的禁用某些英文缩写一事。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问题:行政代替学术,这种方法不好。具体地看,规定的内容也值得商榷。例如,“NBA”是国外特定组织名称的缩写,可以看作一种专有名词,我认为对这一类缩写可以允许使用,正规媒体,可要求其每篇单独文稿,对此等缩写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汉语全称,比如:“美国职业篮球发展联盟(NBA)”。但对“CBA”之类,则应该予以较强的限制——因为这是中国的组织,在对中国的宣传中,限制不准用外语缩写也不为过,而这种限制,例如也许应该体现在注册商标的使用方面。此外,对于没有国家、地域性、非外国机构或个人专属的词汇的表达,亟需某种统一促成机制。外国人名翻译方面,现在也是越来越混乱了,逼得文章作者有时不得不用原文,否则读者无法确定你说的是谁。这些都是按照上述第二条中的建议可以有所作为的吧。

四、对于汉字简化,争论非常之多,简繁体现象,已然造成了某种文化割裂。看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对汉字是有许多“利”的,其中就包括字符集的统一,计算机的字符集控制。简化汉字好与坏的绝对分寸是不存在的,争论也是必须、必要,但我认为,人为地强制废除大部分老字(所谓繁体字),现在并不必要——可以放开某些限制,使其客观并存,且渐渐促成一种汉字重新融合统一、自然废、进的机制与进程。例如,可以把推荐/废除的分类做得更细些,建立维护一些如“普及教育或公文规定用字”、“推荐大字符集”、“古文用字筛选”、“姓名地名用字规范”、“建议废除、合并的字”之类的规范,作为不同情况下的参考或控制依据。比如,对于政府公文、公众信息发布、法律文件、不同程度的教育,可立法要求在某个用字范围内,而对文学创作,则可放宽,而对古代文本刊印,则更应进一步放宽,但做适当合理整理(以合理的、民间参与的机制,促成一次性的古典文字电脑化整理),适当排除异体字等。

五、还有一个十分具体的想法。以前在搞简化字的时候,有些字可能效果的确不佳,启动某种机制调整一下也是必要的,改进本身就是演化的正途,没什么理由搞成极端,要么就大动干戈,要么就一动不动。有一条重要的参考标准:即以汉字的“线密度”(比如:纵向、横向)作为基本筛选标准之一,设定一个最大线密度标准,将超过此密度的字列为不推荐或加以简化,这是内在合理的要求,也是计算机技术带来(强化)的基本因素。

这是本人一些可能杂乱但由来已久的想法。无论如何,汉语是我们文化的根基、文明的瑰宝,我们自己要珍惜,但流水不腐,保持传统,不等于封闭及禁止演化。汉语、汉字,应当是常青树,而不是硅化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