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节日
(2009-03-09 17:03:40)
标签:
女性两性三八妇女节上海杂谈 |
在连续阴雨湿冷了三个星期后,星期日天终于开了脸,如果这时你碰巧在上海的Park Hyatt(柏悦酒店)的87楼大堂——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酒店大堂喝咖啡,可以看到早春的阳光斜斜地扫过陆家嘴的高楼,扫过上海浦西市中心从南京路到淮海路的大楼,从延安路绿地到河南路绿地,给城市漫漫印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光彩。这天是3月8日,“三八”妇女节。接近中午的时候,淮海路、瑞金路口,当绿地亮起,两边穿越马路的人潮就像暖风中绽放的春芽挡也挡不住。据说昨天各大商场在春节之后冷冷清清一个月,终于再次爆满。久违的好天气,一个属于女人的节日,还需要更多的理由吗?“三八”妇女节时至今日,已没有了什么特别的内容,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一种象征意义,不过,这也足以成为女人们向身边的男人发发嗲,要求一些小小的特权或者自我犒劳自我娱乐的理由。
生活在当下的女人是幸运的。我们再也不必如太婆们那样缠着小脚蹒跚走路,至今还记得我的太婆那双曾经被裹过得可怜的脚;我们再也不必为穿着牛仔裤上街而担心被剪,现在满大街的牛仔裤一季一个潮流,从直统到窄脚又到了今春的阔腿,如果对身材够自信,我们大可以穿上比基尼在沙滩上晒太阳而不必担心有人抱一床毯子试图把你裹起,我们唯一要考虑的是是否有足够的定力来迎接男人们那些放肆的目光。
虽然没有切身的体会,也许我们真的还是要感谢一百多年前那些为妇女解放、妇女平等而抗争过的人们,感谢1903年3月8日芝加哥市的那场女工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至少它促成了“三八”妇女节的诞生。
时至今日,女性享受着同等的教育机会,虽然有些工作岗位男女有别,但女性也有着基本同等的就业机会。而对于某些行业来讲,还真的离不开女性,比如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业、时装业等等,无论是这些产业造就了今天的女性还是女性成就了这些产业,她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像唇齿相依。女性的贡献当然远远不止造就了某些行业的繁荣,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从政治的理性高端,商界的残酷纵横,到菜市场里的精挑细选讨价还价,产房里婴儿的啼哭声中的轻言细语温暖怀抱,女人们踩着铿锵的高跟鞋,舞动着轻盈的裙裾,挥洒着香水和汗水的交织,一路冲锋陷阵,或者独自奋斗,或者和男人并肩作战,或者作小鸟依人状。
不可否认,当我们清醒地面对现实,这依然是一个男权掌控的世界。虽然福布斯每年都推出女性权力榜,但比其权力顶峰上那一片深色西装构成的海洋,那一抹红唇真的是少之又少。中国的各级政府的副职都会有一、两个女性,但那些是为了平衡而设定的。在企业里,尤其是大企业里,女性做到一把手位置的也是凤毛麟角。在商场和官场,舆论对女性也总是不够宽容的,如果一个男人深谙权数,或巧取豪夺,别人会说他成熟稳重,精明能干,而女人则不免被戴上心计太重,手段毒辣的帽子。女老板和女上司其实并不好当,男人可以脾气暴躁,不择手段,被认为是果断、有魄力,而女人如果这样就很有可能被背后骂作“母老虎”而敬而远之。也许性别的差异,注定了社会对两性的认知和要求的差别。
不过,女人们也不必为此而大感气馁。上帝总是公平的。虽然女人们在职场和官场上往往遭遇无形的天花板,但社会对女性的成功的界定也要宽容得多。就像一首歌剧《女人善变》一样,女人的多变和情绪化同样可以成为女人的武器,如果在职场上遭遇瓶颈,女人完全可以来个“美丽”转身,变回全职太太在家相夫教子,进可攻,退可守,女人在职场家庭之间的自由转换角色,比起男人来要轻松得多,而对于男人来讲,社会的定势决定了他们要么全力进攻,取得成功,要么只能碌碌无为,暗自在心里品尝着不成功的或失败的滋味。
认识了一个法国女人,哈佛商学院毕业,曾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工作过,负责品牌推广,也算是非常成功。认识了一个中国男人,生了一对可爱的混血儿,跟着男人移居到了上海,喜欢上了这个曾经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她离开了之前的工作,但是对商业的敏感和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让她在上海的永嘉路,一条混杂了法租界的优雅和市井嘈杂的马路的一栋老房子里开设了一个茶馆。具有很强品牌意识的她,为小小的茶馆还设计了别致的海蓝色的茶罐,而她多年收集来的上百个老上海的铁质饼干桶则成了茶馆的装饰。这样的女人可以不必追求事业上的巅峰而和男人争得头破血流,也一样可以用她的唯美的眼光,敏锐的心,丰富的情感去创造一个属于她的,她的家庭的,她和周围朋友的、同道中人的一片天地。
所以女人们不必怨天尤人,不必孤芳自赏,走出来,晒一晒太阳,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闻一闻周遭的味道,那是真实的生活的味道,做一个真实的自我。365天都可以是我们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