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方式,life
style,咋听上去有些让人觉得故弄玄虚。生活就是生活,一口三餐,该上班上班,该上床上床,该上网上网,还有方式可归纳吗?
如果真的要形而上的去归纳出一些模式的话,那么真的会百人百相。有人喜欢忙碌,穿行于城市之间,拜会客户,广发名片,杯角光交错之间让他有种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满足感,他的生活更多的不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是别人的需要,也许,别人的需要就是他的需求。在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这样生活着的人。不知道是浮躁的社会让人们变得更忙碌还是浮躁的人们让社会变得更忙碌。有人喜欢清静,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缕阳光,一个安逸的下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过,大学教授们都纷纷创办公司,到处讲课赚稿费,像这样淡泊洒脱之人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少见了。
有个被不断重复的故事。一个华尔街投行辛苦了一年终于有时间在海边度假,躺在沙滩上享受阳光,身边有个渔夫悠闲地在那里看着海,有了以下对话。渔夫问他:“辛苦工作为了什么?”“赚钱”。“赚钱为了什么?”“到海滩晒太阳。”“我不用那么辛苦也可以一直看海晒太阳。”在金融海啸发生后的今天,这个故事显得更有意境。也有不少人开始觉醒,去寻找一种更加平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时倾情投入,休闲时尽情放松。推掉那些不必要的应酬,和三五知己好好享受一顿美食,勃根弟的Pinot
Noir配鹅肝,如果是汁多肉嫩的五分熟的小牛肉那就来上一瓶1995年的波尔多吧,或者就去大剧院听有上百年历史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音乐会,去话剧中心看最新版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去UME电影院看《梅兰芳》……
有人提出了一种LOHAS(Lifestl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生活,即健康而持久,让心灵、身体和环境在工作、休闲、探取和反馈、情感、享受和多姿多彩中得到平衡。我们也许不能改变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但可以改变或至少修正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上海艺术家》杂志(《Shanghai Tatler》)的年度晚宴上,有幸得到了一个奖,年度最具时尚女性(Most Stylish
Woman)(每年“Tatler”杂志都会从它的出版地城市——上海、北京、香港、澳门、台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选出一名代表女性。)Tatler的亚洲CEO
Barrie
Goodridge先生让我讲几句获奖感言,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结尾:“我们每个人对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无论你我拥有怎样的生活,快乐、健康和心怀感激(Happiness、Health
and Appreciation)是生活永恒不变的本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