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份的焦虑

(2007-07-21 15:33:11)
标签:

生活

感悟随笔

分类: 感悟随笔
 

    拥挤的机场候机楼里每天成千上万行色匆匆的人们远离家里温暖的灯光奔赴在各个登机闸口;一周五天的文案、会议、出差之后白领们合上电脑拎上厚厚的教科书案例又出现在EMBA周末的课堂上;每年的社交季节,城中的名流淑女们怀揣着用尽了各种手段挣来的邀请函手持香槟光鲜照人频频穿梭在各个酒会派对里与似曾相识的人打着招呼……

 

    在财富迅猛增长,科技突飞猛进,消费品极度丰富,商机无处不在的今天,物质的进步是如此得令人眩目,大部分的人们早已衣食不愁,生活无忧,为什么却还在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继续忙忙碌碌?从表面来看,答案似乎很简单,无非是祈财、求名和追求更大的成功。但从更深层次的人性来看,那其实是一种对身份的焦虑。

 

    最近利用旅途的时间读了一本书《身份的焦虑》,作者是英国的青年才俊阿兰·德波顿,很受启发。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世界中的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出师不利、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这种困惑和烦恼大部分时候匍匐在心底并不明显,但有时会突然蹿上心头,尤其是在我们偶尔看到一个熟人的照片上了报纸,接到一个老同学的电话说他离了婚又结了婚要去马尔代夫度蜜月,一个好友兴冲冲地告诉你他升了职加了薪,你会发现这些消息毁掉了你整个早晨的好心情。

 

    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原因可以很简单,身份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脸逢迎,而一旦失败或者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而我们从小就受到的“精英崇拜”的教育也让我们普遍接受这样的价值观,人们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自身的素质,那些聪明的杰出的人一定会迈向成功的顶峰,而那些懒惰的愚笨的人才在底层挣扎。更则,现今社会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你不必是个世袭贵族或含着金匙出生,都有可能一鸣惊人,从车库里的辍学生成为世界首富。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令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

 

    当然,对身份焦虑的产生从心理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更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而人作为社会的人,社会对我们的关注和认定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对身份地位的渴望,同人类任何一种欲望一样都有积极的作用,激发潜能和创造力,增强中产阶级的凝聚力,创造社会财富。但是在我们追求地位和财富的过程中,也可能会迷失方向,把我们短暂一生的美好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东西里,使我们变得浮躁,进而不择手段,而整个社会也因此可能价值丧失、道德沦陷。

 

    解决身份的焦虑可能并无灵丹妙药。在书中,作者试图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但我以为由于文化和历史差异,中国人可能并不能很好去理解和把握。但是从中华民族的悠长历史文化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一些途径,比如老庄哲学,抑或近代的阿Q精神,可能都不失为一种调节自我心态的方法。

 

    对身份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满足对身份的需求时,可以面临多样选择,降低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更享受过程而不只是个结果,调整好自我心态,发现不同的生活目标都是我们可能的选择。

 

 

 

本周推荐

 

    在我们为身份焦虑时,在热情如火的爱琴海海边,一个即将要成为新娘子的希腊姑娘也在为谁是她的生身父亲而焦虑,这就是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故事主线。

 

    如果你这个周末由于各种原因正好在上海的话,不可错过这部正在热演的音乐剧。我第一次看此剧是在2000年的伦敦,那时这部剧刚刚在全球上演。一般音乐剧都在伦敦首演后移师纽约百老汇,然后若干年后开始夏季全球巡回演出。这次我去上海大剧院再看了一遍,最吸引我的是整剧的瑞典国宝ABBA乐队的经典歌曲穿连,那些脍炙人口的熟悉的音乐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结尾时演员的倾力演出令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让我们在炎热夏日里忘却焦虑,放松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