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们亚商资本投资的一家公司过会了,顺利的话可能会在一个月内完成股票发行和挂牌上市,这当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网上有评论说股权投资基金这回可赚大了。投资企业股权后获得资本增值收益这本是PE的盈利模式,但是大众往往被PE表面的风光所吸引,而背后投资过程中的劳心劳力却不易被大家所察觉和体会。
在得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我正好在上海之外的一个城市开一个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这个企业我们投资时它还比较小,这两年市场机会抓得不错,经营管理团队也很有战斗力,所以几年来每年业绩都有很好的增长。但是每次开会,就股东分红问题,完善治理结构,规范经营,如何恰当评价管理团队的贡献问题等等总是要反反复复争论不休,有时真的觉得很烦很累。虽然每次会暂时达成一些妥协,但这就像纳什平衡一样,只是一个短暂的平衡,下一次又会在新的条件背景下重复,而往往为了开会的效率,开会前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开一次会,不管是碰头会,务虚会,还是董事会,都是一件特别劳心劳力的事。
一个做投资非常成功的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令我特别有同感:“在中国做投资就是要勤心勤脚勤嘴。”做投资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技术环节和手段外,最核心的其实就是与企业家和管理团队的沟通,那就是要多用心,多来往,多说话,在中国这点尤为关键。因为沟通其实也就是观念的碰撞,交锋,观念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
我曾经对一个企业的董事长说,做企业有三个境界。第一层有商业敏感性,也能利用身边的机会和资源,逮到一个机会也可能掘上一桶金,比较机会主义,可能船小好掉头,但缺乏长期眼光和系统的管理经营能力;第二层,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长期研究和承诺,市场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都较强,有很强的产品品牌,甚至做到了细分行业的前几位,也会利用外部资源,但缺乏与外部长期合作,利用外部资源做大蛋糕共赢的胸怀,这样的企业也可能各领风骚二、三年,但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能否持续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变数;第三层是细分行业里的领跑者,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意识,更着眼于企业持续发展和公司长期品牌价值,善于与竞争对手和外部资源合作,关注股东价值和各利益相关方,承担企业公民的责任。
目前中国相当部分的企业还处在第一、二层,当然一方面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也只有二十多年时间,企业的培育发展和进化需要一个过程,但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之路也往往与掌舵者的思维与个性有关,企业首先要求生存,这是个现实问题但一定不能成为企业上进的挡箭牌。所以从这点看,在中国做股权投资还真的是任重而道远,无论是拓荒者也好,淘金者也罢,还需继续勤心勤脚勤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