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回眸:法国医学家卡雷尔与血管吻合术

标签:
卡雷尔法国器官移植血管吻合术杂谈 |
发明血管吻合术的,是法国医学家亚历克西·卡雷尔(Alexis
1873年,卡雷尔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普通商人之家。他4岁时父亲病逝,靠母亲从事刺绣工作以获得收益维持生活。卡雷尔在家乡读完小学与中学后考入里昂大学,先后学习理科和医科。
1894年6月间,一个大型的艺术、科学和工业展览会在里昂举办,法国总统萨迪·卡诺(Sadi
1896年,卡雷尔进入里昂医院担任外科医师,并在里昂大学医学院讲授解剖学和实验外科手术。此时,他对探索完善的血管吻合术一直念念不忘。首先,他向从事刺绣工作多年的母亲咨询缝缀的基本要点和方法。他母亲一方面把经验传授给他,同时让他向当地驰名的女刺绣师勒鲁迪埃请教。一段时间后,他熟练地掌握了缝缀技巧。
与此同时,卡雷尔在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血管缝合及器官移植的研究和动物实验。他于1900年获得里昂大学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后,这些研究工作并未终止。卡雷尔了解到,自英国医师兰伯(Lambert)1762年介绍早期的人体血管吻合术以来,若干国家的学者在为病人施行血管吻合术后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比如血管衔接处不平整、渗漏血管或狭窄;血管内产生血块、堵塞;血管感染发炎等。为尽可能地避免上述缺陷,卡雷尔研制出更精细的缝针,用消毒细丝线取代羊肠线做缝线。更关键的是,他改进了缝合血管的方式和具体操作。
卡雷尔发明了血管三点固定缝合法——将需缝合连接的两段血管,其接口的血管内膜与内膜、肌层与肌层准确对合后,在血管对接口圆径取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处缝缀固定,然后缝缀其余接口。缝线所打外科结的张力需松紧适当。他的这些创新,使得吻合口的血管平滑通畅,不渗漏、不堵塞。
根据自己对缝合血管创新技术和器官移植的探索认知、研究经过及实验结果,从1896年至1904年,卡雷尔用法文撰写、发表有关论文24篇,但均未引起法国医学界的很大重视。1904年年底,卡雷尔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赫尔实验室,和美国生理学家查理·克劳德合作研究血管缝合技术与器官移植。1906年,卡雷尔被推荐到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医学部从事血管吻合术和器官移植以及抗感染的研究。1908年,他为一只狗移植了肾脏,小狗最终存活了1年5个月。接受了肾移植的狗未能长时间存活,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医学上还尚未认识到机体会对异体组织产生排斥作用。单就血管吻合术这项手术而言,是完全成功有效的。
卡雷尔的医学著作,主要有法文撰写出版的《器官培养》、《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等。作为专家,他曾先后到西班牙、俄罗斯、瑞典、荷兰、比利时、德国、意大利、希腊等国访问。在美国访问研究期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卡雷尔正在法国休假。当时,他毅然投入到法国军队的医疗救护工作中。因许多伤员的伤口感染化脓,而青霉素等抗生素那时尚未发明,卡雷尔邀请英国生物化学家亨利·达肯共同进行研究,发明了以0.5%的次氯酸钠和4%的硼酸调制成“卡雷尔-达肯溶液”,用于伤口的清洗消毒,大大降低了伤口化脓和败血症的发病率。为此,法国政府特授予他荣誉勋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雷尔对血管吻合术的创新发明以及器官移植的研究成果,逐渐被医学界更多人士借鉴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191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卡雷尔,正是对他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