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行不仅磨练了屁股,也磨练了意志。
骑行不仅让你四肢变的强壮,也让你头脑变的异常清醒。
骑行让你知道了什么是逆流而上,也知道了什么是顺流而下。
骑行让你知道了什么是坚持,什么又是孤独。

2012年4月21日这天,我选择了去海边骑行,以此来纪念进藏五周年。
万没想到的是,小罗同志也选择了这天孤独一人踏上了进藏的旅途。
骑上车,朝海边驶去,我只当大海就是青海湖吧。
前段时间,二姥姥也去了海边,回来后在咖啡馆闲聊,姥姥说:那海在我眼里是鬼湖。
用各种影射来聊以慰藉是酷爱西藏的人的惯用手法,我也如此。
只要一骑上车,我就想象自己在青藏高原——高楼大厦是雪山,人工湖泊是圣湖,人来人往的车辆与行人是天上流动的白云的倒影,而气喘吁吁是高原反应。
有时,骗一骗自己,也能愉悦半晌,快乐不易,我骗的是自己,高兴的也是自己。

骑行真是一个人的事儿,适合那些喜爱独自旅行的人们。
音乐可能是你唯一的“伴侣”,它有时是兴奋剂,有时是催化剂,有时也会是噪音。
自言自语是没戏了,所有的语言转到了内心里,我们称之为“心里活动”。
骑车旅行的过程就是心里活动的过程,心里强劲,脚下生风!心生颓废,脚软如泥。
前进与后退的决定权落到了个人身上;所以成功和失败的喜和悲都是个人的极致感受。

去过西藏的朋友都会看到:那些最初结伴出来骑行的人,最后都是三三两两地各自为战,前后的距离可以是数公里之遥,有的基本上成了绝对的孤身奋战。
无论是成群结队,还是孤身一人,他们都埋头“苦干”沉默无语,笼罩着孤独的光环。
“我没有办法去照顾他,也没多余的力气去鼓励他。”我曾问过一个骑车进藏的小伙子,为什么从原来的5个人,现在只剩下他一人。“骑行就如登山,照顾好自己是对同伴的责任,照顾好自己才是最大的胜利。”
“这种旅行很困难,没有人愿意跟我来,我也不会鼓励朋友与我同行。”我也问过一个独自骑行西藏的人为什么不找个同伴一起在路上彼此能有个照顾。“在非常环境下,我都未必能照顾好自己,何况他人。当我无力去救助我的朋友时,我会很难过。”
从事这种旅行的人就好像一辆辆车,个体差异就如车的性能,好与坏都是来自自身。性能好的车能拖深陷困境的车,可有时,也会让两辆车同时陷入泥潭。但他们毕竟是人,生命脆弱的肉体,深陷绝境意味着失去生命。车可以再买一辆,可人到哪儿去买呢?

骑行,登山,徒步都是异常寂寞的,这种寂寞和单人单车的寂寞还不一样。他们每天都会面临是前进还是后退的煎熬。这种煎熬是孤独的,有时会让人临近崩溃。
在这个过程中,你所有的感触都来自个体,从身体到精神。如果你发自内心地爱这种孤独,爱这种旅行方式,那么这感触会变得有分量,你会认真地聆听体内的疲劳感言,并从中得到鼓励。如果不是,这感触就会一点点地把你侵蚀掉。

疲劳是骑行中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如果你当它是敌人,是无法战胜它的,因为它强大到你用任何武器都无法将它消灭;但反过来,你拿它当朋友,疲劳就会让你忘掉精神上所有的痛楚,它就转换成了你手里的武器:我感到疲劳是因为我在做一件事,一件我喜爱的事。
喜爱有时可以减少一半的打击和痛苦,我们称之为“心甘情愿”。
还记得,五年前在进纳木错的山路上看到两个骑行的外国人。风雪中,他们用一根绳子彼此拖着往山顶上推行,每一步都如此艰难而缓慢。我坐在车里,看着他们,久久地陷入沉默。在今天看来,他们是心甘情愿!在实现梦想或理想的路上,唯有喜爱和心甘情愿才能让他们到达彼岸。
对于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们,顽强在路上绽放,信念在步履中成长,坚韧在前进中铸造!寒冷与酷热,风雨与骄阳无法摧毁内心的堡垒,而疲劳也会一点点的变得不足挂齿,孤独成了一种享受。

在海边骑行的时候,迎面遇到一队骑行的人,大概有四五个人,从他们的装备上看,他们是一路骑到海边的。我们就这样擦肩而过,各奔前程。
等我骑累了,把自行车架到车上往回开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这组人:他们是群老人,年纪在牙齿脱落的年龄阶段。他们站在海滨道旁,欢笑着和路人聊天,我开车从他们身边驶过,从反光镜中看到这群老人目视着我的背影.......
“我还达不到他们的水准和境界,所以我没感到羞愧。”回来后,我把老人骑行的事对朋友说。
“我没问你啊!这么说你肯定在当时是惭愧的”朋友回答说。
“不!我是嫉妒!因为不知道自己在他们的年龄是否可以这样面对生活。”
我不是个在旅行中呼朋唤友的人,也不太习惯在路上和其他行者有所交流。就这样,惯性地错过了和老人们的对话,甚感遗憾!

“我今天骑行了25公里。”一天,我对按摩师说。
“哦,也就是我上下班的距离。”按摩师轻描淡写地回答。
“如果我说我今天骑了100公里呢?”我没听到赞许有点不甘心。
“超负荷了,对身体不利。”按摩师说。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骑车,从三岁儿童到暮甲老人,从男到女,覆盖面就如一张网。大部分人骑车是为了上班,少部分人是为了锻炼,更少部分人是在挑战个人的极限。所以,一辆自行车可以是挣钱的代步工具,也可以是极限运动员的表演工具。我们跨上自行车后,各自的目的是相当的明确,那么就不要混淆了目的性的意义。
我开始琢磨我所说的骑行的意义——目的不同,意义不同。
但我无法说清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意义将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也许只有我真正地骑行在西藏的路上,才能有所领悟。而且对于所有骑行在路上的人来说,即使目的相同,可能产生的意义也会大相径庭。
不过,此时,我翘着腿看着我的自行车,内心有股满足感,目前对我来说够了。
说一下我们的准备过程:

“你的装备还不够专业。”搭档说。
“我人还不专业,怎能要求装备就专业了呢?”我说。
在正式开始骑行的这一个月里,我和搭档一起准备了很多的东西,他希望能用装备把我武装起来,提高安全系数。而我却是在骑行的过程中来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彼此的配合让我能迅速进入一种状态。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汽车与自行车之间的合作训练。在什么情况下汽车可以和自行车同行,什么情况下在汽车在前方等候或在自行车后方随行,以及保持多少公里的距离等等。我想,搭档训练的是耐心,而我练的是恒心。
“你在等候期间会不会烦。”我问。
“不会,我可以拍片,喝茶,玩ipad。”
我们还试着练习了一次自行车先行,可结果很尴尬,在确定了数次路线后,我还是走错了路。等搭档赶上的时候,我正骑行在他的路线上,偏离我的路线有两个路口。
“你就这样还想在西藏骑啊?”
“没事,西藏就一条路,不会丢。”

“我需要速干衣,自行车上的导航系统,以及手台。”
“你还需要一个DV装置,录下你的骑行过程,摔了都知道是怎么摔出去的。”
我还练习了一下在土路和颠簸路上骑行,由于时间太段,道路不够典型,虽没有建设性的帮助,但至少知道车座的减震系统不错。

4月22日清晨朝京沈高速收费站骑去,路上问警察:京沈高速怎么走?
警察看了我一眼:前方左拐,一直走。怎么茬儿?您这是打算骑回北京去?
我说:有这心没这胆。
我不会冒险单独骑行在进藏的路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车随行是最好的方式。
“准备的不是我一个人,也需要你的准备,毕竟和以往的旅行不太一样。”我对搭档说。
“是啊,需要我们彼此配合。”搭档说。
配合在任何形式的旅行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点不用多说,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体会。配合并不容易,因为配合意味着个体的承让与付出,意味着收敛小我,顾大我!有时,也要放弃个人利益,而保全集体利益。配合是一半对一半,四六开的结果是失衡,乃至坍塌。所以,配合能力的训练要提到日程上。

还有最后的200米.......哈哈!小赢一把!
“没让你等太久吧?”我问。
“你累不累?冷不冷?”搭档问。
后记:
-
进入高速的路段一直是上坡,而且风很大,时速只有9公里;
-
沿海路段有下坡儿,时速可达35公里,上坡时,有的路段只能推行。遇到上下坡时眼前总出现一句话,这句话是写在川藏线某处的石头上——上坡如便秘,下坡如拉稀!
-
现在骑行的平均时速可达到时速20公里;
-
腿部的肌肉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
我没有资格评述骑行的经验与体会,但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会拥有它。
-
遥祝小罗同志西藏行顺利,圆满!
-
最后,火车,记住,先带猪嘴,后带头盔!还有,记得把速干裤的商标牌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