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在大文豪苏轼写下这首著名的诗之后的第九百二十五年终于第一次来到杭州,西湖。

古往今来,杭州西湖不知迷醉了多少文人雅士,赞美西湖的佳句不绝于耳。再写关于西湖的文字,无疑有些班门弄斧。但只因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杭州,第一次亲眼所见久负盛名的西湖,不免兴奋和激动,所以一定要付诸于文字以宣泄心中之畅快。
七月初的杭州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但仍挡不住西湖对每一个初来杭州游客的诱惑。初见西湖时,其实有点失望,因为比我想象的要小很多。话说我的家乡武汉也有一个名叫东湖的城中湖,面积就比西湖大上很多,至少在湖的一边是望不到对岸的,至于景色要淡雅很多,与西湖相比则是不同种类的美。我开始不自觉的将两者相比,自问为何同是城中湖,东湖甚至中国其他地方的那些乃至于与西湖同名的湖泊,名气却远远不如杭州西湖响亮。突然发现,除了景色的优雅,西湖拥有的还有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名人、诗词、文章、歌赋、爱情传说,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才最终使得西湖声名远播。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两个就以杭州西湖为背景。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只是短短的几步路,却来来回回走了好久,依依不舍之外,是否还有着那么一些对西湖的眷恋呢?另一个则是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说实话,我并不太喜欢西湖边新矗立起来的这座雷峰塔。鲁迅先生有篇文章写得好,叫做《论雷峰塔的倒掉》,说雷峰塔倒了活该。传说是白娘子被法海压在塔底,被迫与许仙的分开,除非塔倒掉、西湖的水干才能出来相见。白娘子是勇敢追求爱情的美好女性的象征,怎能忍心将她和许仙分离压在塔底呢?所以,雷峰塔倒了才好。不过,新建的雷峰塔已不再有什么传说故事里禁锢白娘子的作用了。因为据说八十多年前真正的雷峰塔倒掉的时候,足足冒了二十多分钟的白烟,相信那阵白烟就是美丽的白娘子从塔里出来了。所以,重建起雷峰塔,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白娘子已经出来了,而雷峰塔的存在依旧能点缀点缀西湖的美景。


说到西湖,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不能不提了,且不说他写下的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为西湖和杭州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最著名的便是当年为了整治西湖,号二十万民众艰苦劳动将湖中淤泥堆积起来,建成了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苏堤,还有水质清洁的西湖。那个时候,人们纷纷在西湖中种植莲藕,使西湖水变得浑浊不堪,苏轼为了让西湖水重回清澈,下令不准再湖中种植莲藕,并将淤泥堆积成了苏堤。可以说,苏轼是西湖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如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西湖边上,有苏东坡先生的纪念馆;苏堤一端,矗立着东坡先生的雕像。即使是这样的盛夏季节,苏堤上依旧人来人往。找个树荫下的长凳面对西湖坐着,抬头便是一汪平静淡雅的湖水,远处是几座起伏的小山坡,或者是城市里错落有致的高楼,还有雷峰塔悄悄冒出塔尖,湖中不时有漂亮的游船来来往往,如果此时还能再品上几口地道的西湖龙井,再热的夏天也不过如此。

只是围着西湖边走是怎么也不能满足的,于是一定要兴致勃勃的登上游船,亲临湖水之中才能好好品味西湖的美。比如,三潭映月是一定要泛舟到湖中央才能一睹真容的。碧波粼粼的西子湖上,忽然发现立着三座石塔,远远望去,宛如玉石雕成,这就是“三潭映月”的三潭。三座石塔,感觉是成三角形排列,形状类似葫芦。只可惜,我来的时机不对。据说每年中秋时节,人们总是在石塔里点起火,再在塔身的圆洞上蒙上薄薄的白纸。皓月当空之时,熊熊火光,透过白纸,投印在湖面上,会出现十五个闪烁的玉盘,再加上月宫仙子的倒影,十六个月亮凌然于碧水之上,飘荡于波光之间。此情此景,想起来都觉得真令人叹为观止。塔基是一个圆形石盘,托住了石塔,犹如圆河擎玉藉,微风浪里,婷婷玉立。其实,圆盘之下还有一根石柱,直插湖底。但因为湖水刚好没住石柱,使石塔犹如浮在水面上一样,因此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虽说三座石塔形状一样,但由于远近排列的层次不同,仍然不使人感到呆板,反而更富有诗一般的意境。 碧波荡漾,群山环抱,三座石塔独立湖心,叫人难以禁住对三潭的遐想。其实,就算不到西湖,也一样能见到,我也只是此时才知道的。原来,一元钱的纸币背面印着的正是西湖的三潭映月,难怪会觉得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能上人民币的风景屈指可数,西湖便是其一。


西湖的水干净清透,与漂亮繁华的杭州城相得益彰。尽管艳阳高照,船行时的风把头发吹得凌乱不堪,但还是恋恋不舍的下了船。沿着苏堤慢慢的步行,远眺西湖,一幕幕美景还不停的脑海中闪现,东坡先生,雷峰塔,三潭映月,断桥,豪华的画舫,绵软的垂柳,挺拔的香樟,一片片绿悠悠的山……西湖所拥有的肯定不止这些,但我的行程却只能到这里了,只有短短的一天,就要和西湖和杭州说再见了。我迫不及待的开始怀念这趟有些匆忙的杭州之行,开始期待着下一次的到来,虽然,那将说不清是什么时候,但我总会满怀期待。



回家的火车上,我不断的想,是杭州因西湖而美,还是西湖因杭州而美?我说不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