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商道
(2023-07-13 14:59:32)李嘉诚的商道
彭广军
曾经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办公室挂了幅书法条幅“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书法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意思真是好。书法出自何人之手也无人在意,却对内容津津乐道,因为是录自晚清名臣左宗棠为无锡梅园题写的诗句。
相对于对国家民族巨大贡而言,左公并非以学问文章享誉后世,但他许多“金句”向被人当成座右铭。上述词句自然可作为许多人信奉的圭臬,尤其是像李嘉诚这样的成功人士。
据说,李嘉诚与左公还有种特殊关系。
1876年,六十四岁高龄的左公挥师收复新疆,几乎凭一己之力保护了祖国金瓯不缺,成为万民敬仰的民族英雄。1881年回朝复命,慈禧太后大悦,即将自己喜爱的贴身侍女章怡赐予左宗棠为妾。这是恩宠,在疆场无所畏惧的老将军不敢违逆老佛爷美意。但洞房花烛之夜,七十一岁的左公面对十七岁的花蕊一般的章怡,慈爱之心油然而生,当即认章怡作孙女。
三年后左公仙逝,遗命儿子备丰厚嫁妆,替章怡寻户好人家嫁了。
这“好人家”便是李嘉诚的祖父。
有人觉得这是个“传说”,然而真有其事也好,穿凿附会也罢,都很难考证了。但却正好印证了我的一个想法,即无论做学问、做生意、从政等等,要想做得风生水起有所成就,一定得有积累。这积累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范畴方面。曾有富不过三代之说,而没有三两代人的积累,事业成功同样会事倍功半。因而,仰赖先人的想法虽不能有,为后代积德之事却不可不做。
说实话,当下人们对李嘉诚有各种议论,但九十四岁的他似乎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只想着埋头挣钱。其实他的钱已经够他花八辈子了,挣再多的钱也就是个数字,但他对挣钱有着不可动摇的痴爱。也是哦,商人不挣钱又让他干嘛呢?
李嘉诚八十七岁那年出了本自传,他说:“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无论高的,还是矮的,我都不想有。因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么阴谋家、政治家,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很多时候,我的选择,是因为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不是因为我想进行这样的艰难选择。”
“我们回报社会,首要条件就是赢利、赚钱,这样才能回报人民。企业没有教导人民的责任和义务,宗教和教育才是。”
尽管李嘉诚先生挣多少钱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读到上述文字,突然喜欢了他那种“在商言商”的坦率。
李嘉诚又道:“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神化,也不要把我妖魔化,其实我像你们现在的同事,也像你邻居的老头而已。
我选择与官方进行合作,官方在政治上同样获得了巨大的回报,这本质上依旧是一门生意,尤其是风险和利益同在且巨大的生意。我感谢当时的官方和政府,我也帮助了他们,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让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对中国更有信心。在本质上,我们可以相互感恩,但是互不相欠,这就是生意。
对我来说,谁是趋势、谁利润更大才是我要考虑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虚假的道德说教。不要试图让商人去承担国家的政治责任,也不要试图用政治去影响商人的经营理念。”
这些话听起来并不十分的正能量,有的观点尚值得商榷,可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实话。而且耄耋之年了,还这么直来直去不懂得说点取悦舆论的话,也真是服了他。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坦诚,至少不像一边大把大把捞钱一边喊着“我不喜欢钱,只想为社会做点事”的某些商人有趣得多。
其实,人生在世白驹过隙,干好自己事情最重要。当将军就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如令后人敬仰左公;从政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要有千万人吾往矣的情怀;做商人就踏踏实实挣钱,取之有道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