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9日:从“24道拐”到240道弯,我们见证历史!

标签:
汽车雪佛兰科帕奇史迪威公路 |
分类: 一直漂在路上 |
2008年4月9日:从“24道拐”到240道弯,我们见证历史!
前言:2005年7月底,我与丫头相约,沿美国西海岸南北横穿美国。起初的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大海,一路寻找各种各样没有人文气息的野海。于是,三个星期的时间里,我和丫头一起见过海的千姿百态、一起迎来日出,守望日落。
在我们行到美国加州时,当地朋友推荐去了位于加州边上的一处秀美高山—优胜美地(Yosemite),朋友只是说:“去过那里,才知道这个国家是太有钱了!”
我没有办法因为去了一趟优胜美地就发现美国真的是太有钱了,但我却因为开了一趟YOSEMITE而疯狂地喜欢上开弯弯山路的感觉!
2008年,以自由之名,重走史迪威公路,我再次开上了盘山路。人说云贵“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真的是。从著名的“24道拐”发车,到后来每天几百公里的弯弯山路,我们又何止开过240道弯!
给远在加拿大关注我此行的丫头写信:“有一天,我会带你一起重走这弯弯山路!”
2008年4月9日:
从“24道拐”到240道弯,我们见证历史——重走史迪威公路
雪佛兰科帕奇自由之路的队伍从云南保山出发,一路开往云南腾冲。在戈叔亚老师的带领与讲解下,我们沿路寻访二战史的历史,点点滴滴,虽不成篇章,但终归入心,终归动情。
从保山出发,10几公里的高速路后,我们转向弯弯山路,据说这就应该是当年的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了,其中有近30多公里的弹石路面,一路开来,坎坎坷坷,在我心中,仿如那段历史的艰辛,但又怎比得上那段岁月的沧桑!
在我父亲眼中,我是一个历史知识几乎为零的人,关于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的残酷,关于命系一条“抗战生命线”的殊死奋战,关于多少震天动力的人民力量,关于多少战后遗留在这里的辛酸与艰辛,我都是在这次“重走生命峥嵘线”的活动中断断续续听戈老师讲起的,再将看到的历史上曾经创造奇迹、在当代社会却早已废弃的战争遗迹拼凑起来,在心中勾划出曾经沧桑的容颜、让自己记住这些不应被忘记的历史。不论我是否真正了解这段历史,不论我今后是否会去认真研读这段往事,我只知道当时,当在站在这一处处当年的英雄、如今的遗迹前时,心中掠过一抹叫做“沧凉”的感觉。我能做的,只有拍下这一处处算不上风景的图片。。。。。。
盘江桥
盘江桥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938年改为钢衍构桥,次年修成通车。太平洋战争中,处在咽喉要道上的盘江桥成为日军轰炸的对象。1941年到1943年期间,日本军队63次轰炸盘江桥,投下228枚炸弹。盘江桥现已废弃,路旁崖上的题字还能多少揣摩出个端倪。
这里如今已是断桥,很多同行的朋友都不敢上桥,因为站在桥面上,从高处直视碧绿的怒江,确实需要勇气。好在,我自小是个假小子,深吸一口气后,我小心翼翼地站在上在面。
惠通桥:
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它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六百公里处,是联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民国二十五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吊桥全长二百零五米,跨径一百九十米,由十七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七吨。至一九七七年新建钢骨水泥大桥落成通车,吊桥始废弃不用。

当汽车还在松山北侧的悬崖上往下行驶时,你就会看到怒江似一匹银练,映着蓝色的天光,沿潞江坝东侧山脚蜿蜒南来,窜隐于坝尾的丘峦之中。待车驶临江谷,它又突然展现脚下,同时调头东去。路顺江行,热风扑面,各种热带树木枝叶拂车而过。行约三四公里,即见一旧一新的两座大桥横跨江空,把险绝的天堑变为通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封锁了我国的海上交通,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抗日的唯一通道。日寇千方百计对惠通桥进行破坏,从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对惠通桥进行了6次空袭,共出动飞机168架次,投弹4000余枚。每次都使桥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车辆受阻。守桥员工和部队在日寇每次轰炸后均立即突击抢修,但桥梁负载能力已降低,每次仅能通过7.5吨卡车一辆。
1942年初,日寇自缅甸锐师北犯滇境,5月4日攻陷龙陵县城,当夜占据怒江西岸松山山头。西岸公路上,内撤的车辆首尾相抵,逃难人流拥堵不堪,其中大多数为投奔祖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缅甸华侨。公私车辆和难民争相过桥,秩序无法维持,吊桥钢缆抖动不已。5月5日早晨8时,怆惶撤逃的国府交通部长俞飞鹏下令将东岸桥塔炸毁,主索炸断,整个桥架坠落江中。中午,日寇乘战车逼至西岸桥边。我守桥部队奋起抗击,隔江与日寇激战,随后又沿江布防,日寇直捣昆明、重庆的企图破灭于毁坏了的惠通桥前。
1942年初,日寇自缅甸锐师北犯滇境,5月4日攻陷龙陵县城,当夜占据怒江西岸松山山头。西岸公路上,内撤的车辆首尾相抵,逃难人流拥堵不堪,其中大多数为投奔祖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缅甸华侨。公私车辆和难民争相过桥,秩序无法维持,吊桥钢缆抖动不已。5月5日早晨8时,怆惶撤逃的国府交通部长俞飞鹏下令将东岸桥塔炸毁,主索炸断,整个桥架坠落江中。中午,日寇乘战车逼至西岸桥边。我守桥部队奋起抗击,隔江与日寇激战,随后又沿江布防,日寇直捣昆明、重庆的企图破灭于毁坏了的惠通桥前。
松山战场:当年的松山战役,全歼日军,是二战中为数不多的“全歼战”之一。
戈老师介绍: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正式打响了滇西大反攻的关键之战“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第77军和第8军先后轮番强攻松山,历时3月有余,7600余名将士为国捐躯,伤者逾万。松山天险处在日军第一道防线的首要位置,为龙陵县境内第一高峰,主峰海拔2267米,由大小10余个山头组成,它雄居怒江西岸惠通桥畔,山高谷深,地形险要,是滇缅公路进出滇西地区的咽喉,被西方记者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松山南有滚弄坡,北有黄土坡,前临深谷,北依深渊,山上丛林茂密,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加之日军两年来在松山大小山头构筑钢筋水泥工事,使整个松山成为一个坚固的堡垒。日军吹嘘松山是东方的“马基诺防线”。
1944年6月4日,远征军第77军的新28师开始攻击松山日军,至6月24日,因伤亡过重调第8军接替攻击。第8军在美军飞机的配合下,采用波浪式推进战术缓慢推进,日军凭借松山和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远征军将士前扑后继,英勇杀敌,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战时,日本鬼子在松山挖的战壕。大家一致认为大和民族的身材决定了这样的战壕已足够用了。)
经过几十次激烈战斗,远征军相继占领了松山前沿的大垭口、滚弄坡、沟头坡等地,最后向松山高峰推进。松山高峰敌堡坚固,火力配备严密,远征军多次进攻受挫。8月初,远征军使用坑道作战方式,从150米外开凿两条直通山顶的遂道,在敌堡下安放TNT炸药120箱将松山山顶炸翻,占领了松山最高地。至9月7日,全歼松山守敌,松山战役取得了胜利。松山战役共歼灭日军3000多人。而远征军伤亡达6000多人。
(建在松山战场的公墓,有多少英魂在此永远守候和平!)
“24道拐”到“何止240弯”,不知道是人定胜天,还是天道酬勤,拟或是鬼斧神工?
既然选择了与雪佛兰科帕奇一同重走生命峥嵘线,自由之路的队员们当然会放弃目前大多数交通选择的相对好走的路线,毅然选择了“史迪威公路”,为的了见证这段历史,感受今天的和平。
从晴隆开过“24道拐”,我们经保山到腾冲,一路上大部分是盘山路,翻过一山又一山,我们经过何止240道弯?望着远处即将要翻过的山路,我突然觉得那条路就像是用斧子在山腰上抡了一板,生生给劈出这样一条生命线。
我将镜头朝向阳光,直射下来的灿烂可以照得到山的险峰与峥峥铁骨,是否可以照得到英魂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