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向英雄致敬!——重走史迪威公路

标签:
史迪威公路雪佛兰科帕奇自由之路汽车 |
分类: 一直漂在路上 |
2008年4月6日:向英雄致敬!——重走史迪威公路
在这个和平年代,在这个大力发展经济的年代,人们似乎很少在提及“英雄”,周围充斥着“精英”之类的字眼。
如果不是参加了科帕奇自由之路的活动,我的生活中很难得出现英雄,尤其是抗战英难;但“英雄”的字眼在我心中似乎永远和高大、英武、军装联系在一起,直到2008年4月6日,两位80多数高龄的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
重走史迪威公路,始于贵州黄果树;
心中有一种对英雄的崇敬,始于儿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去经年,很久不再想起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直到2008年4月6日,这种崇敬,夹杂着有些同情、有些感伤的情绪,一点点从心底深处散出。
新闻发布会那天,我看到一张大幅黑白照片,占了足足一面墙,上面是史迪威将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合影。从那面照片墙走过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会不自觉地严肃起来,因为那画面上的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不愿意当亡国奴,为了民族存亡而浴血奋的英雄们,是那些追求自由的精神永存的英魂们,我不敢造次。
中国远征军老英雄
两位老人分别是刘长荣和黄梁益。当我们问及70年前奋战往事时,他们未及开口却已泪流。我知道,那是一段血泪史。虽然滇西缅北战场,中国远征军打过令盟军刮目相看的全歼战,却也遭遇过连串的失利。滇缅战场,连同我们此次重走的史迪威公路上,曾是一片血肉之骨化成的英魂,空气中无处不在一种叫做“悲壮”的风飘过。
刘长荣老人,今年89岁,原籍河南,1938年在武汉被国民党抓壮丁入伍,在国军200师598团第二营机关枪连当传令兵,师长是戴安谰。刘老先生1942年随远征军赴缅甸抗日。
我们问起在缅甸抗日的往事时,他嘴唇颤抖了几下,一句话没说出来,便掩面而泣。陪同来的是其子刘志忠,说,那段回忆仍是父亲心中不能碰触的痛。刘志忠说,小时候父亲跟他说过一些在缅甸打仗的事情。“他说那时候远征军很勇敢,攻不下来的时候就组织敢死队,光着上身,用砍刀跟日本兵拼,虽然每次敢死队生还的极少,但下次组织的时候大家又争着报名。”
黄良益,83岁,国民革命军54军198师593团战士。1944年2月参加远征军,在缅甸、滇西一带对日作战。他告诉我们,印象最深的一场战是在腾冲打的。当时攻打的是腾冲的主力部队,日本人在那里做了很多工事。打外围的时候,死了很多人。后来是美国飞机炸开城墙,才冲到城里去。攻打文星楼时,自己所在的团伤亡最大。“柳树上、城墙后到处藏有日本兵,我跟团长冲进一个庙里,依靠庙宇作掩护,才没被打死。”
关爱老英雄
这是两位在那场反法西斯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并非理想。当地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得知老英雄们目前经济窘迫后,聘请他们为公司荣誉员工,承诺每个月发给老人500元生活费,直到终老。当他们接过那张红红的聘书时,泪流满面。我无法得知这泪水是因为我们令他们回忆起那场战争的残酷,还是今天得到尊敬的欣慰,抑或是生活有了一定保障的安慰。
当老人用弱老、嘶哑的嗓音为我们唱起中国远征军的歌曲时,站在我身边旅游卫视的一直在采访老人的编导说:“我受不了,采不下去了。”一个在我看来血气方刚的男儿,此时也无法不动情、不感性。我很想告诉他“想哭就哭吧”,可我却说不出来,因为我已哽咽。
向英雄致敬
明天,我们就会从这里出发,以自由之名,沿着史迪威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寻找并缅怀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向英雄、向英魂致敬,因为这一切都开始触动内心深处那份豪情和责任。
唐老鸭代表全体队员说了几句话,具体内容我竟然想不起来了;《中国国家地理》的李栓科社长和上海通用雪佛兰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凌海一起为英魂们点燃了9支香烟、斟满9杯白酒、献上一大把鲜花。我们在领队的带领下一起三鞠躬。
虽然清明已过,虽然那天的黄果树并非细雨纷纷,我们依然可以用这种很中国的方式祭奠和缅怀。英雄在我们心中,英雄在这条我们即将出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