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国的富足也不是那么富,漂亮国的人也不一样漂亮
(2024-04-23 17:31:46)漂亮国的富足也不是那么富,漂亮国的人也不一样漂亮
小时候,看到邻居们谈论谁家买了电视机,晚上去他们家看电视;后来谈谁家买了日本电视机,从外国搞来的。上学时候,同学们开始学英语,有日本国的随身听或CD机。出去玩,有人拿出一个日本的傻瓜相机,直接按快门儿那种。高中校长有一辆桑塔纳,每天停在楼下;后来听说什么德国的奔驰宝马跑得更好。一位初中老师乘坐一个学生的汽车,四周看说,你这好看的汽车,咋跑起来漏风呢?然后在农村孩子脑子里面有那么一个东西,不是汽车里面装电扇,而是有一种东西叫空调,四轮拖拉机上是没有的。一直到大学,才吃上麦当劳,一朋友一顿吃了11个汉堡,在年级传位神话,一方面说是家庭条件真好,另一方面说这哥们儿真能吃。
那个时候总是觉得外国的东西好,外国的月亮圆,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啥时候能去外国看看。等到自己挣工资了,发现还是去不起外国,就从各种电视电影图书杂志上看外国。后来听说一些去了外国的人,说外国很多东西开始made in China了,心里踏实多了。再后来,给家里老头买了水果手机,也就不觉得外国多好了。身边挺多人,各种搞钱,开始把孩子往外国运了。似乎隐约还有点儿好点意思。
最近看诺姆·乔姆斯基《宣传与公共意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忽然觉得外国特别是漂亮国,也没有那么好玩儿。摘录一段如下,记一下:
曾有连篇累牍的文章谈论美国的经济繁荣。例如你刚才说的那篇文章,其标题便是《繁荣儿沾沾自喜的美国》。今年5月3日,我访问英国。《时代》周刊“每周评论”版的第一篇文章便名为《富裕尔快乐美国》。该文通篇讲述的都是美国童话般的经济繁荣,美国人民生活富裕、充满自信,一切都妙不可言。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他们说的是哪些人?是那些占美国人口总数约三分之二、在过去25年中工资收入始终停滞不动甚至不断下滑的普通民众吗?他们是否也一样沾沾自喜、生活富足、充满自信?抑或是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诉说的“工人缺乏安全感”?对于美国童话般的经济繁荣,格林斯潘曾将之归功于“工人安全感的缺乏”,由于工人不敢要求增长其工资收入,从而使资本家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而这对于经济的迅速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是这些普通工人感到沾沾自喜、充满自信和生活富足吗?抑或是那些常常光顾廉价饰品店的人吗?而事实上,尽管经济飞速发展,但人们对这些廉价食品店的需求却在不断攀升。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感到生活富足的并不是占美国三分之二多数的普通公众。上述这些文章清晰地知名了作者脑海中所关心的对象。对于那些沾沾自喜、充满自信、快乐富裕的美国人,他们所举出的唯一的,也是被他们屡屡提及的例证,就是那些在股市中获益的人……全美约1%的家庭拥有约50%的股市市值,其中0.5%的家庭拥有约40%的股市市值,另外0.5%的家庭拥有余下的10%,而全美10%的家庭拥有整个股市市值的90%。因此他们在股市获益良多,他们的财富如此巨大,并且均位居美国最富有的0.5%或1%的富豪之列,因此联邦统计局甚至都没有将他们的财富统计在内。他们的行为形同强盗。此外,另有大约20%到25%到国人生活尚可,或是比较富裕。而占人口数量75%到其他国民则没有被计算在内。但是当你说美国人“沾沾自喜”、“生活富足”的时候,你所指的并不是这些普通民众。你无法在高档餐厅、公司董事会议室、编辑办公室或其他类似场所看到他们的身影。而“美国人”在此所指的却是常常光顾上述场所的那些富人。
摘自:诺姆·乔姆斯基、戴维·巴萨米安:《宣传与公共意识》,信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