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俞敏洪新东方英语教育 |
分类: 生活版封面秀 |

导语
他出身贫寒,少年时被戏称为“插秧能手”;他苦学奋进,重考三年终于进入知名学府;
他渴望新知,辗转多年终不能圆留学梦想;他乐为人师,执教数年却一朝被迫放下教鞭;
他辞职,他创业,从中关村二小中那间漏风的平房教室,到遍布全国的授课地点,几年的时间,他的新东方成功演绎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成功之上,他激昂而谦虚,
他说: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沉淀于泥沙,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盛名之下,他质朴而恳切,他说:蜗牛的壳是自己加上的。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做人大方、大气,不放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只在一个点上。心中平,世界才会平。学会给别人也给自己机会。
这个人,叫俞敏洪。
上市一年后的他与新东方,正大张旗鼓的全面进入中国高考培训领域。
他试图用30年的光阴去构筑一个关于大学的梦想,他试图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中国民办教育的传奇。
像树一样活着
在中关村最繁华的路段,矗立着一座拥有绿色玻璃外墙不规则的高大建筑,这里是新东方的总部,里面有书店、教室、1000多个员工,还有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学生们尊敬地称他“俞老师”,员工们亲切地叫他“老俞”。你也可以称他为新东方之父,但他肯定不爱听。
自1993年创办新东方学校至今,整整15年,人们听得最多的,是当初俞敏洪自己拎着浆糊桶到电线杆上贴广告的故事。15年中,这所学校培训的学员数量接近600万人。
从高考三次落榜到走在北美的校园里,几乎每到一处,都能遇到自己的学生;从一次次留学申请失败到指点莘莘学子远渡重洋;从唱独角戏的创业者到成为拥有6000员工的企业掌舵人;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成为了哈佛的商业案例。
如今新东方上市了,老俞却愈发瘦了,“我的压力很大”、“有点后悔上市”成了他被引用最多的话。如果他不是我们口中的“老俞”,那么他有可能仍旧是一个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甚至因为不堪忍受失败,而做回一个农民。但他是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老俞,他的人生因而辉煌。
他总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你而过,但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因为你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现在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带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从农民的孩子成为“最富有的老师”,俞敏洪用了13年时间。除了个人财富的增加,他还改变了中国学生的英语教育方式。甚至有人说,如果你想去美国留学,去新东方总部报一个培训班,与到秀水街的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办签证一样,都是必走的程序。
人们常说,如果没有俞敏洪,可能就没有新东方,两者间已不能人为的被分开。在他的人生中,扮演着多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每种角色都充满着特殊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已经足够强大到改变一个时代的英语学习观念和方式,这种颠覆,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角色一】为师——情结:被镌刻的非盈利大学
两年前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新东方”)热热闹闹地在美国上市了,这让俞敏洪成了中国“最富有的老师”,尽管他本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自己对这个选择有点“后悔”,但是仍挡不住人们强大的好奇心:老俞把新东方融来的钱都用到哪儿去了?
“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我们的资金就是用来进行再投入再发展,所以新东方的发展才能这么快”。2008年4月17日,新东方集团宣布成功收购北京知名高考复读培训机构——北京铭师堂教育考试培训学校(以下简称“铭师堂”),正式进入全新的高考复读培训领域。
收购方案中,新东方将出资置换铭师堂60%的股份,未来按照一种为期多年的盈利能力支付形式收购后者剩余的40%股份,并于今年6月1日前完成交割,更名为新东方铭师堂。此次并购被新东方内部看作是上市一年多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并购。
按照俞敏洪的计划,铭师堂将成为新东方的子公司,留下铭师堂的品牌,在人员、业务等管理上也保留原有模式。新东方有计划大规模进军高考复读培训领域,在全国其他地区或采取更多的并购形式,而在俞敏洪的盘算里,高考复读教育只是一部分,还有整个初高中培训市场等着新东方的延伸,“他们的内涵都是一样的,都是培训,但是通过品牌来切分不同的培训内容。应该说我们的市场战略不变,而是在这个战略中规划出了全新的内容体系。”而东方最为人称道的学校文化,将在更大的市场中被延续并更好的完善。
但是做事情喜欢“不着急、慢慢来”的俞敏洪,还有一个更大梦想,或者称之为目标更贴切,就是办一所自己的私立大学。
前不久结束的政协会议上,俞敏洪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一份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提案,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调动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做了详细的陈述。
“现在看来我觉得这个市场发展很好,因为培训市场和中小学、大学不同,它需要市场竞争带来的活跃,应该说它的活跃带动了中国继续教育和就业教育的越来越好。但是仍旧存在管理不规范、没有组织架构、知识人才储备不足和机构间的恶性竞争等等很多问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民办学校在基础办学条件上,可能要花上几倍的钱才能赶上公立学校的要求。
在新东方逐渐成为一个规范化上市企业的今天,俞敏洪自言要为自己和新东方寻求更多精神食粮,而创建一所私立大学,无疑是一件适合他自己也适合新东方的事情。但是,俞敏洪又强调,大学是他的个人理想,与新东方无关。言下之意,办学资金一定不会动用新东方的上市融资,那么这钱从哪里来呢?“这个大学主要靠企业家捐钱,他们的名字会被刻在墙上。”而俞敏洪自己想必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捐钱的人。
在俞敏洪的大学蓝图里,这是一所非盈利性的大学,以经济、法律、商学、哲学等专业为主的大学,体现出人文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结合的办学特色。除此之外,俞敏洪计划花费1年到1年半时间完成用地程序,花3到4年时间完成校园建设,第四五年这所大学开始招生,大学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农村学生,“资助贫困学生念大学是我的梦想,一是因为我本身是贫困家庭出身,再就是因为我觉得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更具有爆发力和持久力”。
事实上,民办大学在中国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是考生和家长们用来“垫底儿”的无奈之选,因而办学之难,可见一斑。“会有很多困难,凡是我办新东方遇到的困难,可能都会遇到,比如资金、校址、师资等等,没关系,让时间来证明好了”。
据俞敏洪之前的说法,目前他正在筹集资金和选址,打算将北京昌平、怀柔、密云作为首选之地,建立一个占地面积约500亩的校区,据估计需要筹建一个至少20亿元的基金会,以运作这所大学。
“我期望这所大学的校园建筑风格是一种较轻松、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就像原来北大校园的建筑风格。我要引入面试机制,还要发动我所有的朋友成立基金会,规模至少20亿元,以运营资本补贴学费。”在俞敏洪看来,未来的大学甚至可以和新东方教育集团形成资源互补。“新东方教育集团光寒暑假的租教室费用,每年就有几千万。以后新东方的假期英语培训,完全可以利用未来大学的教室。”
俞敏洪说,希望有朝一日这所大学能够“变成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角色二】为商——华尔街的新规则
根据4月16日刚刚公布2008财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显示,新东方第三季度净营收为4810万美元,同比增长近五成;净利润为1160万美元,同比增长38.1%,而近期股价已经高达67.70美元(IPO发行价为每股15美元)。
事实上,自2006年9月登陆美国纽交所上市后,新东方的股价和业务持续暴涨,用一个非商业的数字解析这个问题:新东方自2007年至今,已经由128个教学点增加至180个。
资本市场的放大效益,让原本一块钱就是一块钱,只能硬打硬地靠收学费赚到的钱来发工资的老俞知道了市盈率的好处。
据香港媒体2008年3月3日报道,俞敏洪表示,新东方有在国内上市的想法,而具体要跟国内监管机构商量后才能决定。“我相信如果新东方回国上市,老百姓应该很高兴,因为毕竟很多人都理解新东方,而且如果家长买一点新东方的股票,过一段时间孩子上新东方的学费就赚出来了,我非常希望能这样”,俞敏洪随即发出爽朗的笑声。
新东方的上市为中国的民办培训机构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让这个充满机会的市场,瞬间爆发出更多魅力,随之而来的是在新东方之后迅速崛起的诸多英语培训机构,一时间硝烟四起,似乎有点逐鹿中原的味道。然而常常出现在公众眼前的俞敏洪似乎没有提到过竞争对手的名字,甚至鲜少提到新东方面临的竞争压力,难道老俞真的如此自信新东方将牢牢独占市场鳌头吗?
“坦率地说到今天为止,我们都没有考虑过其他人对新东方的竞争关系,我只是想要把新东方做好。我想,如果你全力以赴将一件事情做好,是你的成功,就算失败了,也是心甘情愿。光把注意力集中在竞争者身上,而不注重自我修练,只会两败俱伤。这和我个人的性格也有些关系,任何老师或员工在公开场合发表对竞争对手的言论,都会受到我的严厉评判。”
实际情况是,已经出现多家民办培训机构模仿新东方的模式,从而产生了同质化的竞争,例如高成本的教师资源,此时新东方所要面临的,恐怕就是如何将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反转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样一个抽象却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是一个系统管理问题,我们在报名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投入都是很大的,还有符合美国上市的内部控制标准,这些已投入就是几千万人民币。面对这么庞大的数据,很多人就会想,花这么多起多冤枉啊,还不如收到自己口袋里。”刚开始的时候,老俞看着这些钱哗哗的往外流心疼得直嘬牙花子,但是慢慢就发现效率确实提高了,“这就说明系统在起很重要的作用”。
【角色三】掌门人——谦谦君子,不怒而威
工作上的俞敏洪就像他自己说的,不会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也不会特别发脾气,但是用已经做了老俞5年秘书的的话说,就是“不会批评人,对人也很和蔼,但就是会无缘无故有点害怕他”,似乎这种威慑力是与生俱来。
自称新东方粘合剂的老俞在处理工作问题上有很强的原则性,他从来不把问题和压力专加到普通员工身上,但是对管理高层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这一点已在新东方度过九个春秋的翁云凯老师深有体会。翁云凯不仅仅是新东方授课老师,更是老俞的助理,还肩负者精英英语全国推广的重任,平日里和老俞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接触。“他不会发脾气,也不会严厉的训斥人,而是以一种尊重的、循循善诱的方式和你谈,但是正因为这种尊重,更让你有责任刚,如果做得不好,甚至会觉得愧疚”。
秦莹的办公桌离老俞只有一墙之隔,如此近的距离却鲜少有和老俞闲聊的机会,“不是他不好亲近,是因为他实在太忙了,而且偶尔有空也都是一个人静静坐着思考问题”。但是俞敏洪却是关怀自己的员工,细微的情绪落差和伤病都会被看在眼里,“他虽然忙,但是很仔细,会关注身边人的精神状态”。
翁云凯眼里俞敏洪是一个拥有诗人思维的人,跳跃、随性而动,没有一个职业经理人步步为营的思维模式。“这恰恰说明在成功面前道路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在失败面前却可以总结出共性”。
有的人说来到新东方是为了寻找希望,有的人是为了完成梦想,而有的人或许仅仅贪恋那种激情的少年气概,“有些人可能原本过得浑浑噩噩,但是来了新东方之后,虽不能说就树立了远大理想,但至少会对自己的下一步有个打算”,秦莹说,“我觉得最重要是很多人精神面貌也好了很多”。
俞敏洪成功的原因除去坚韧和包容,还有与生俱来的“超强”商业敏感度。新东方的免费试听课是一大特色,然而最初俞敏洪计划推出的时候,却遭遇了内部各部门的层层反对和质疑,在老俞的坚持下,免费试听计划由部分课程试用,结果出奇制胜,“他是一个很注重客户感受的人,说白了就是他希望能抓住客户的心”。
俞敏洪曾经反复强调过的一句话,让翁云凯记忆犹新:“人的伟大有两种,一种是以金钱和地位为动力,另外一种就是使命感,但是伟大的力量源泉不同,你会选择哪一种”。显然,老于自己选择了后者。
俞敏洪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发呆,但是身边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思考,也许是新东方、也许是办大学、也学许是和哲学相关的种种。翁云凯称之为一个拥有理想主义的浪漫派诗人,“他喜欢诗歌、东西方文学,是一个人文情怀很重的人,这是在北大时就打下的基础”。看到美丽的夕阳,他要感慨,要计划盖一座书院;看到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会唏嘘,于是要建一间面向贫困学生的大学。
翁云凯说,依照老俞本人的意思,并没有希望将新东方做得很大,而是希望将心思都集中在一小部分人身上,进行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但是在各方面的推动下,新东方选择上市是最好的发展,所以俞老师就把自己最初的希望寄托在了办大学上。
“所以办大学是他最初的情愫,不用很大,不用赚钱,但一定有最好的口碑,能培养出最好的人才”。
“他非常享受这种教书育人的状态,我想办大学可能是他一直以来的一个情节”。新东方的上市让俞敏洪终于有了办大学的资本基础,秦莹说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就像他自己说的,用外国人的钱来办中国人的教育”。虽然十多年的时间一直致力于帮助中国学生一圆留学梦,但是俞老师内心真正渴求的,大概是希望有一天外国人都争先恐后地来感受中国式的教育。“他很希望中西文化的交流”。
文/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