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梁掌玮香港回归10年艺术 |
10年,香港艺术节节目总监梁掌玮觉得像走了很远的路,就算现在看2000年,都觉得好像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到08年,她在艺术节就做了20年了。89年第一届艺术节,那个时候香港艺术节的总经理是中国人。原来是英国人从1973年开始做的一个也叫香港艺术节。
这10年来,整个香港变化很快,政治、经济、文化上,感觉很多东西在动。像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这样的设计很多东西在发生。
回归后,香港艺术节在节目上一直在跟内地艺术家合作创作新的作品,包括2005年委约孟京辉创作的话剧《琥珀》,也包括今年委约李六乙创作的话剧《下周村》。
在美国念书的梁掌玮1980年代以后开始工作,跟她共事的都是内地来的音乐家,一起做艺术行政的工作,把音乐普及。香港音统处当时忽然很需要来普及各种音乐,包括西洋音乐、中国音乐,而内地开放以后很多内地音乐家来到香港。90年代,很多内地艺术家比如孟京辉、林兆华、李六乙以及去海外的音乐家比如谭盾、瞿小松、陈其钢,开始看到、听到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在外国的作品发表。那时候发展很快。许多香港人在国外长大,对中国文化认识不太深。97年香港回归后,唤醒了对自身文化的寻求。过去10年,梁掌玮和香港艺术节开始参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为过去停了很多年,没有新的作品,现在开始做新的东西。
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在2004年,梁掌玮还发起召开了华语地区演艺推广管理会议,邀请许多艺术节、演出单位做讲座。在梁掌玮看来,更重要的意义还不是来参加,而是把在交流中受到的启发用到各自的演艺事业中。
中国化的艺术在香港也有很好的平台。中国的现代艺术在香港被认识也比较多了。从这方面看到一种朝气。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形态的作品。整个气候对艺术文化发展还是很有利的。有这个开始就很好,成果怎样再说,好似播了一个种子,下一场雨有很多苗长出来。梁掌玮很佩服内地做事很快。
·十年来,你赚到钱了吗?
10年香港的经济变化,97年、98年是高峰期,之后楼市开始下滑,后来禽流感,很多事情令人很迷茫、慌张。忽然看到很多东西变化,不知道走哪个方向。在艺术文化方面,政府一直还是有财政支持的,没有很大变动。这个非常好。艺术发展很依赖政府。
·现在,你快乐吗?
10年间,艺术节给香港观众带来快乐。观众层面壮大了,有些很专业的人士对文化艺术要求很高,看完可能不一定很快乐。也有很多观众看到演出很轻松,看完很高兴。或看到对精神上有启发和进一步的想法的,也会很开心。当然也有投诉。跟北京状况差不多。
·未来十年,你还会生活在香港吗?
香港城市人口每天都在变化,未来10年艺术节,观众、城市规模都会变大。各省各地的人在香港,艺术节对旅游也有很大的推动。我们也会对去内地演出做很大推动。
·你认为最能代表香港的人是谁?
李丽珊,她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在香港的离岛长洲长大,很偶然受到训练,然后参加比赛,最后代表香港拿了04年雅典奥运冠军。她很代表香港。
文/本刊记者 王毅 摄影/本刊记者陈澍祎
梁掌玮1988年加入香港艺术节,1993成为节目总监。在此以前,她曾任职音乐事务统筹处,香港艺术中心及学校音乐及朗诵协会。在艺术节她积极发展、推动及委约创新制作,亦与演艺经理人联网,促进文化交流项目。曾组织华语地区演艺推广管理会议,及联系中、亚及欧美的艺术发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