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锡昌:透视艺术教育

(2007-06-15 11:40:28)
标签:

香港回归

10年

蔡锡昌

艺术

教育

蔡锡昌:透视艺术教育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以前,蔡锡昌一直做戏剧工作。95年沙田戏剧节,他邀请北京人艺《阮玲玉》演出,96年邀请孟京辉导演沙田话剧团演出《第十二夜》,一起工作了三个半月。同年,他参与策划、发起的第一届华文戏剧节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举办。


从1998年开始,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蔡锡昌并没有参与中文大学内地招生的事情,但他认为这件事情还是挺成功的,广西、山东状元都在港大读书。每年3000多学生,根据政府规定,香港的大学每年录取非本地学生不能超过总录取人数的10%,包括海外和内地。现在一年级大概有250多个内地来的,3年下来差不多有1000个。
蔡锡昌不直接教这些内地学生,因为他的专业是艺术行政管理,教“香港舞台剧透视”这门功课,主要就是本土剧的分析和评论。

 

·十年来,你赚到钱了吗?
过去10年,很难说快乐多还是不快乐多。97感觉很微妙,未知数比较多。过去几年,香港经济下滑,但现在比较好了。快乐是基于什么呢?经济下滑,未必是坏事,因为97前的泡沫太严重了。从这个来看,香港经济会更理智地发展。但从本行业来看,搞教育、剧场、艺术来看,不能说快乐。香港剧场能跟其他艺术门类,能跟生活更紧密地反应,我会比现在更快乐。香港的社会怎么看待本地艺术,还是个很大的问号。


·现在,你快乐吗?
97来的时候,我比较乐观。我参与过政府的演艺发展局等,我们是从殖民地制度走出来的,没有一个殖民地制度是安好心的。但英国人很聪明。戏剧在英国是国宝,在20世纪后期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如何经营给香港本地剧场空间,是非常敏感边缘化、非常敏感的问题,太松对统治不利,太紧又会和本国脱节。英国人拿捏很好,他们表面说你们可以自己搞艺术,但艺术教育是不足的,所以现在要花很大力气去搞。我回归时的很美好的愿望是,我们可以有正式的国民教育,五育并行,美育怎么搞。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太好的发展。这点不快乐。香港剧场是一个消遣、娱乐的场所,这点我不快乐。


·未来十年,你还会生活在香港吗?
未来10年有转机。教育改革,中文大学是4年制,港大是3年加预科。彭定康把三所大学变成八所,许多大学变成三年制。2012年,大学变回4年制,艺术教育就有较多的空间去发展了。但这也要很多配套,师资怎么培训,中学课程怎么插进去戏剧的课程。这是一个移风易俗的过程。


·你认为最能代表香港的人是谁?
代表香港精神的人,就是我们的特首。他27岁当公务员,从公务员心态改到政治人物的心态。以前公务员听命于外国人。当一个政治人物,不是只有爱国就够的,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曾是一个幸存者,是一个强手,如何邻国搞好关系,如何与时并进,他有这方面的智慧。

 

文/本刊记者 王毅摄影/本刊记者陈澍祎

 

蔡锡昌

在美国读大学的蔡锡昌1970年代回港后致力推广当地创作剧,曾在香港沙田话剧团导演话剧《苦山行》,2000年创办“众剧团”,矢志承袭戏剧传统,紧贴时代脉搏,重新探索剧场本体生命力。创团的演出包括《亲爱的·胡雪岩》、《女子单身宿舍》、《等待果陀》及以SARS为题材的《Sorry,估唔到系你。》等。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行政主任,及中文大学邵逸夫堂经理,同时也是第六届IDEA世界会议表演节目委员会主席。

 

更多内容请翻阅《北京青年》周刊《100个香港人的10年》香港特刊

6月28日隆重上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