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早上路过报亭看到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头版是《功夫熊猫》的配音演员Jack
Black的耍宝照片,导读栏中还提到了关于吴宇森《赤壁》的专访,这些都是让我极其兴奋的内容,于是迫不及待买回家读了起来。
后来看到《“功夫熊猫”滚出去》这篇报道,我觉得诧异万分,按照南周记者的写作风格,通常是开门见山,直达主题的,可是这篇文章从头至尾几乎没怎么说清楚主人公行为艺术家赵半狄抵制电影《功夫熊猫》的原因,几乎全部都是关于抵制行为的描述,没有引述赵半狄抵制的理由。于是我只好去猜测这位艺术家的抵制动机,原因应该有二:一是四川遇上地震大灾,全民关注汶川,恰恰大熊猫又是四川的象征,这时大肆利用大熊猫形象赚钱充分表明了好莱坞不顾中国人民的苦难,所以“《功夫熊猫》在中国院线上映,就是从死难同胞身上扒项链和手表”;二是根据赵半狄本人的背景:“他自从1999年开始以熊猫为生,是中国唯一一个自始至终以熊猫作为全部艺术线索的艺术家”,所以我想这次《功夫熊猫》中的熊猫形象难免与这位艺术家以往创作的形象不符,加上好莱坞的力量有可能让这样一种大熊猫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这位艺术家由恶生妒,由妒生恨,那就不顾一切坚决抵制了。
如果我以上推测大致正确的话,显然这种抵制行为是荒唐的。《功夫熊猫》拍摄时间显然在汶川地震之前,之所以选择熊猫这个动物作为一部弘扬中国功夫电影的载体,自然是考虑到熊猫对中国的代表性,和这次四川天灾同期可以说完全是巧合。那么是否应该在地震事实发生后停止该片的上映?我认为不必如此,在看一部娱乐电影的同时到底有多少观众会由大熊猫想到四川,由四川想到地震,由地震想到痛苦的灾区人民,由痛苦的灾区人民想到好莱坞发的是“国难财”?既然不会有太多观众这么想,那么看看熊猫娱乐一下又何妨?
其次,赵半狄先生显然是把大熊猫看成是自家孩子,他人无权置喙,别人的设计总是丑化,以金钱为目的;自己的设计总是美化,以弘扬熊猫精神为目的。在这一点上他不具备艺术家的包容。
当我看到报道中赵半狄的另一句言论时,我更是大失所望,他在阐述自己反对抵制家乐福的原因时说:“抵制家乐福我反对,我对法国有良好的情感,我觉得这个民族的气质是非常浪漫的,非常愿意同情弱者,比较有热情。”我同样反对抵制家乐福,但不会源自如此荒谬绝伦的逻辑。哪有因为对某个民族有“良好情感”就可以包容一切的?那我可以按同样的逻辑说一番话:“抵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我反对,我对日本有良好的情感,我非常佩服这个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之中有大江健三郎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有池田大作这样关心中国人民疾苦的人,有小泽征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指挥家,他们都很赞同中国文化,都很有热情。”
《功夫熊猫》这部电影很好,我连续看了两遍,主角形象憨态可掬,故事内容有新意,电影结尾富含哲理,配音演员都是实力派明星,另一个细节是影片中很多名字都采取了中文的拼音,比如“乌龟,师父,五溪”等等,这是对中国文化背景的呼应。我还想说电影中的英语对白标准而清晰,语气正式,感情多变,是难得的英语学习教材。
请不要轻言抵制,给我一个严谨的理由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