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有七次我鄙视自己的灵魂

(2007-11-05 07:00:34)
分类:
    《曾有七次我鄙视自己的灵魂》是黎巴嫩著名诗人、小说家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的著名诗集《沙与沫》中的一首诗,在世界上被广为流传,诗的每一句都展现出来了诗人的智慧和自省精神。可奇怪的是我后来发现这首诗出现了一个仿造版本,倘若是某人另外写的一首类似的诗那就罢了,可是很多人在引用的时候却又打着纪伯伦的名号,所以这里我想把诗的原文和译文贴出来正一下名。

    仿造的版本是这样的:

    我的心曾经悲伤过七次:

    第一次,它把成功寄希望于侥幸;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五次,它犯了错误,却委过于环境;

    第六次,它依靠卑贱来博取高尚;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这种仿造如此不露痕迹,但每一句读起来都似是而非,就像《三国演义》当中“鸡肋”的典故一样,无数人都把“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说成非常浅薄的“食之无肉,弃之可惜”,读起来让人特别不舒服。

    诗的原版如下,众所周知,纪伯伦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和作品流传起来更加方便,经过仔细的思考他决定用英语写下他的诗篇。现在我们能够直接读懂英语原文,确实感觉更加生动传神:

    Seven times have I despised my soul:

    The first time when I saw her being meek that she might attain height.

    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The third time when she was given to choose between the hard and the easy, and she chose the easy.

    The fourth time when she committed a wrong, and comforted herself that others also commit wrong.

    The fifth time when she forbore for weakness, and attributed her patience to strength.

    The sixth time when she despised the ugliness of a face, and knew not that it was one of her own masks.

    And the seventh time when she sang a song of praise, and deemed it a virtue.

    以下是我综合三种译文的改译,第一种是网上流传的,第二种是翻译工作者钱满素的译文,还有一种译者佚名,是我在石家庄逛书店时用手机记下来的。虽然我每次改译英语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把别人的译文加上自己的理解后修改出来的东西有抄袭之嫌,但总归是给出一个相对更能被接受的结论。

    曾有七次我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是当我看到她可以升迁却故作谦卑时。

    第二次是当我看到她在瘸子眼前跛行而过时。

    第三次是当她在难易之间选择了容易时。

    第四次是当她犯了错却用别人也会犯类似错误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时。

    第五次是当她因为软弱而忍让,却自己的软弱说成是一种坚强时。

    第六次是当她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却不知道那正是自己的一副面具时。

    第七次是当她高唱颂歌,却以美德自诩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