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暑假班结束,我休养生息了一个多星期,九月一号回了趟在湖南株洲的家,探望了半年未见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两位老人精神矍铄,身体仍旧康健,只不过生活习惯还是过于简朴。其实远在深圳的父母我也有近一年没见,不过按照我的习惯,在有限的放假时间内我一般优先考虑家里的老人,所以探望父母的计划就被“理由充分”地推延到了年底。
在家的时候上网不方便,一直没有更新。我的生活除了陪爷爷买菜和帮奶奶做饭以外,唯一的休闲就是逛书店,经常买书和电影盘,在家人的劝阻下我每次出门就说只是随便逛逛再不买书了,结果还是禁不住诱惑,每次都买回来三五本,最后提了半箱子的书回的北京。
至理名言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家的十一天里我看了五本书,因为没打算写文章,所以一直是处在只学不思的状态中,直到在回家的火车上才想起来要整理一下这段时间的思想,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刚读完的书。
一.《在语词的密林里;重返语词的密林》,陈原,三联书店。
这本书是已故的《读书》专栏作家陈原先生的专栏短文的结集。从书名上就能看出来是一本关于语言文字,确切地说是关于语言词汇的著作,词汇学向来是我喜欢钻研的方面,所以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此书文章短小精悍,文风清新,作者娓娓道来,谈论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涉及中、英、法等语言。作者在七十八岁的高龄对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平无奇的小词信手拈来,逐一讲解,文章虽短却力透纸背,有的文章不禁让人莞尔。比如文章中谈论的201个词中有“饭店”、“打的”、“安乐死”、“请读我唇”、“萬元鄉”等等。看到这些选题我有时也会不自量力地想想如果是我该怎么写,如果说我对以上“打的”、“安乐死”、“请读我唇”等等词还可以借助自己这点捉襟见肘的英语道个一二三,那么像“饭店”、“翡冷翠”、“格林威治”等等看似简单或者蕴含深刻文化现象的词就明显不如陈原老先生刻画得入木三分了。
这里还是照抄原书的一段,以飨读者:
这个天文台(格林威治)是很有名的,坐落在伦敦附近泰晤士河边。这是个古老的天文台,经度从这里开始计数……原文为Greenwich,英文地名有很特殊的读法,世代相传,没什么道理可讲的,这个地名的w是哑音,因此英国人把它读作“格林尼治”,而不做“格林威治”。是我们的先人读错了。……可是美国也有一个地方以Greenwich为名……这里译为“格林威治”,却是完全对的,因为w不是哑音,绝对不能以彼例此。
老先生的细心可见一斑。
二.《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美】詹姆斯·埃尔金斯,三联书店。
这本书以通俗的笔法告诉我们原来在极其普通的世界中还有那么多值得我们的眼睛所留意的东西,平时生活中我们对这些事物熟视无睹,常常错过了了解它们的机会,所以古语有云:“久居兰室不闻其香”。
书的章节包括“如何看邮票”、“如何看油画”、“如何看元素周期表”、“如何看指纹”等等,甚至还有“如何看路面”,内容是非常吸引人的。看过之后每当你看到一样事物,对它们的看法会有些变化。
只不过这本书和许多外国当代作家作品一样,由于语言文字差异以及翻译的限制,中文文字有或多或少的“言之无物”,当然我这里是中性词。很多英语文字翻译成中文后,语言会显得迂回和冗余,不够犀利。卢梭曾经在著作中谈到这一点,这是由于语言差异造成的,并不是翻译水平不高。
三.《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德】康德,商务印书馆。
这本薄薄的不足七十页的小册子拿在手中却是沉甸甸的,相对于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晦涩冗长的文字来说这本小书中的文字还算是比较好理解的,不过说来惭愧,这本书我还是没读太懂,仅仅读懂的一点点内容凭我这点哲学的微末道行决不敢妄加评论,康德所主张的观点我也所知有限,所以这本书就不详谈了。
四.《哲学与人生》,(台)傅佩荣,东方出版社。
傅佩荣先生的书最近炒得很火,这位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所推出的《论语解读》、《老子解读》、《庄子解读》……等一系列的书在学术上跨度尤其大,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位六十岁不到的大学教授所能达到的深度。不过读完《哲学与人生》还是有些收获的,傅佩荣先生文笔精到,深入浅出,言辞谦恭,对哲学有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值得推荐的好书。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读者真的爱好哲学,最好不要先读这类当代作家所写的“议论大于陈述,观点大于现实,商业大于学术”的著作,还是要耐着性子啃一啃哲学名著,这样更加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会轻易被一家之言所迷惑。如果觉得康德、黑格尔的书实在难懂,这里推荐一本并不十分艰深但是极其经典的哲学史专著——《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此书不失为临睡前枕边佳作。我最近正在读美国当代作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想比较一下两种版本的不同。
五.《菊与刀》,【美】鲁斯·本尼迪克特,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作为压轴大作最后介绍,确实值得一读。此书语言通俗易懂,观点深刻,虽然成书的时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但是观点并不过时,对深度了解日本文化有相当大的帮助,对日本感兴趣的话这肯定是必读书目,这本书和日本思想家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戴季陶的《日本论》,蒋百里的《日本人》一并称为“日本四书”。
战报就是这些,我还是奉行这句看似幼稚的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