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鲁豫《心相约》

(2007-05-19 22:00:48)
分类: 也为读书狂
    从我读书的习惯来看这一类由名主持人和演员写的“炫耀”型的书我通常是不会买的,一般只是在书店里随意翻一下,瞟一眼书里附的彩页,赏玩一下精美的装帧,欣赏完帅哥美女的照片之后就会把它放回书架。当然,也只有少数我所欣赏的名人的书我才会给予以上的“待遇”。之所以会买鲁豫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匆忙上火车,为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不至于坐在火车里发呆,所以在北京站的书店里随意选了两本书(另一本是成人杂志《男人装》)。我本来打算在往返的火车上都看完的,结果因为心有杂念,只看完了《男人装》。直到最近我才抽空拿起这本《心相约》,读到一半突然发现书在装订上乱了页码,不知道是不是鲁豫姐姐知道我把她的书和《男人装》这样的杂志放在同一位置后给我的小小“惩罚”。
    几乎所有见过鲁豫的人会一致反映她的头很大,当然也有人这样说过我,也许这算是我和她的一个共同点吧。现代美容认为“三庭五眼”是标准脸型(从发际线到眉间连线,眉间到鼻翼下缘,鼻翼下缘到下巴尖,上中下恰好各占三分之一,谓之“三庭”;两只眼角外侧到同侧发际边缘,刚好一个眼睛的长度,两个眼睛之间也是一个眼睛的长度,谓之“五眼”)。中国古代认为好的面相是“天庭饱满,地阔方圆”,19世纪德国解剖学家加尔也用他的毕生精力证明他的颅相学观点:头骨的轮廓是由大脑特定区域的发育所决定的,比如额头较高的人智商常常较高。鲁豫绝对符合古代所描述的面部特征。
    整体来说这本书写得比我想象中的要好。我对鲁豫有好感的原因是她的一句关于博客的评论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很难想像一个人写博客不撒谎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刻意不去写博客的最大原因。也是这句话,使我相信了她的真诚。因为虚伪的人是从来不屑于用真诚的眼光面对这个世界的,反之亦然。
    中学期间我也读过其他主持人的书,比如水均益的《前沿故事》、吴小莉的《足音》以及柴静的《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印象最深的还是高二时读的《前沿故事》,我甚至现在还记得书中刘欢写的序言的内容。
    对于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来说,不管是新闻类主持人还是访谈类主持人,记者经历以及偏大的年龄几乎必不可少。国外的经验就是如此,美国著名的主播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更重要的是,他们无不拥有深厚的记者背景,一个人在这样的年龄这样的阅历下对世事的把握常常是独到的,美国观众看到这样的主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信任感。而中国的主持人现状却恰恰相反,平均年龄不到三十,而且我们的观众都习惯了让这些一个个不到三十的年轻小伙或小妹左右我们的思考内容以及思考速度,当然这和我国年轻的电视行业不无关系。在我所知道的主持人中,水均益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因为他有过硬的记者从业经验。鲁豫虽然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但看得出来她在努力弥补。
    书中两个细节我想在此提一下。
    第一个细节是鲁豫眼中的“老板长乐”。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标准的事业型“魄力男”,按照中国古代的相人法来看,此人雅望非常,属于“貌之高古者必胸多奇志”类型的人。没想到在美国人心中也不谋而合。
    一次鲁豫、窦文涛和老板驾车仓促来到洛杉矶,下车时拉美裔门童目视刘长乐轻声问鲁豫:
“Who's that guy?”
“You were talking about him?”
“Yes, the big guy.”
“He's my boss. Why do you want to know?”
“I knew it. I'm just curious about why was he driving for you guys?”
“It's a long story. But how do you know he's my boss
“Well, he has the aura.”
(蓝字部分是我加的翻译,原文请见书第63页)
    最后这句话中“aura”是“氛围”的意思,有的信迷信的西方人在心情或运气不好时会认为通过cleanse the aura(净化氛围)能带来好运。看来中西方在相人方面还是有共通之处的。
    第二个是关于鲁豫“因英语而改变”的生活。大学时期一个叫James的美国人(鲁豫的外教)留了一篇“有喜剧效果的文章”的作业,全班都采取了编译的方式,把相声、笑话翻译成英文。其中一个人的文章是这样结尾的:“The man unfolded the piece of paper and saw only one word:‘SCRATCH’!”(译自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经典相声作品)全班人笑得东倒西歪,可是James却一字一句地大声说:“Have you come across any problems?”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大的字母:PLAGIARISM(剽窃)。接下来他说:“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plagiarism and stealing things.”鲁豫当时辩护道:“We were drawing on stories that are common knowledge in China. The language is our own. We wrote every word ourselves.”James毫不理睬鲁豫的辩解,下达“命令”——全部重写!
    我想大家听到这个故事后可能也表示不能理解,这个小故事折射出来的问题我想不是个小问题,可以说是我们目前中国教育界的一大通病。我的一个毕业于某著名大学英语系研究生的朋友曾说他们的毕业论文几乎都是照着现成研究成果论文的中文版本翻译的,老师看到以后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抄的!
    在西方看来,有两种情况都将视作剽窃:在论文中直接引用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处以及间接引用他人观点不管是否注明出处。侵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事情生活中常有,由于客观原因我们目前也许无法根除,但是我们必须尽力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