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曾经在一年前的词汇课上宣扬过这么一个观点:“英语由于表音语言固有的缺陷,远远比不上汉语的优秀程度,咱们汉语才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世界观有了一定的进步,我才发现这个观点的荒谬之处。在后来的每个班上我会这么来说:“谈到东西方文化和东西方语言,我们关注的话题常常是“汉英优劣”的问题,汉语和英语的差别被人们研究和争论了很久,我总认为任何人标榜自己的母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一个狭隘的做法。当然,在缺乏较全面考查的情况下攻击其它语言其它文化同样是一个很草率的行为。我觉得从语言的使用角度来说,语言之间是绝对没有办法也没有标准比较的,一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独有的美感,比较起来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因为每位研究语言的人都有自己的母语,不管他的外语掌握得多么熟练,不管他有多么强大的国际背景,他对于世界本质的认识一定是用母语完成的,从理解的深度来看多多少少会对母语产生偏见。”
“不过客观地看待语言,从语言的形成历史上和技术层面上做比较,中华民族的汉语的确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的语言之一。”
关于后一个观点,我最近读到一个细节。其实语言本身可以是“幽默”的。英语由于词根词缀“一维线性变化”的限制,单词会朝着越长越多永无止境地飞速发展下去,尤其是越来越长这一方面,这不能不算一个“弱点”。
英语可以构建一个非常长的单词(45个字母),如“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表示“由于细微的火山尘侵入肺部而引起的伤痕或纤维病变,即硅酸盐沉着病,也称矽肺病”。更难以置信的是,还有更长的(58个字母),“diisobutylphenoxyethoxyethyldimethylbenzylammoniumchloride”,表示“二异丁基苯基乙氧基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这两个单词在输入的时候我都很怕输错,相信没有人会去直接背下来,当然大家也可以拿着这两个单词去恶心一下外国的化学家。
另外,大家可以把这种现象上升成为英语构词法的心理现实。就拿pork和pig
meat来说,前者比后者发音简单所以用来思维更快,但后者比前者更加“好理解”,因为是“会意法”。这样的例子我想英语中不会有无限多个,因为随着新事物的飞速增长,肯定不可能完全不凭借已有的部分来创造新词,这就是构词法的心理现实,它在全世界语言中具有共通性。举一个偏僻的例子,印第安人语言中往往一个词就是一个句子,如“wiitokhchumpunkuruganiyugwixantum”,这个词表示“wii(刀)+to(黑的)+khchum(野牛)+punku(手的)+rugani(割)+yugwi(坐)+xa(将来时)+ntum(复数)”,整体意思就是“有人坐着用刀割黑野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