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活着的纪念碑”立传

(2010-12-15 16:36:35)
标签:

杂谈

  本报跨年度系列报道《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社会反响强烈
  
  为“活着的纪念碑”立传
  
  本报首席记者朱春先/文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为了抢救那一段烽火岁月的史实,《法制周报》从今年年初即策划推出了一组跨年度的系列报道《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2010年3月4日,《最后的八百壮士杨养正》拉开了这组系列报道的序幕。随后,来自全国各地健在的抗战老兵的线索源源不断地向本报编辑部涌来,截至目前,本报共刊发相关报道20多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抢救了珍贵的口述抗战史”
  
  《最后的八百壮士杨养正》刊发以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918抗战网总编吴祖康先生,致电本报记者,对本报挖掘出的老英雄杨养正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并在其网站显要位置予以转发。
  
  吴祖康在致电中说,抗日战争期间,很多英烈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包括生命在内的代价,那些幸存下来的英雄们却长期甘于清贫,无怨无悔,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老英雄们在逐一逝去,现在你们做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既抢救了珍贵的口述式历史资料,同时也能引起社会爱心人士对英雄们的关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为了配合本报的报道,吴祖康多次向本报提供相关老兵的线索,还主动邀请本报记者参加了今年4月在山西太原中国八路军抗战纪念馆举办的《二战时期日军性暴力受害者图片展》,在会议期间,中国第一个以实名形式披露自己在二战期间,两次遭受日军非人待遇的万爱花女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以悲愤的心情控诉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日军暴行。
  
  在一个留言簿上,万爱花写下了四个大字:还我尊严!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这次会议上,作为唯一参会的受害者代表,万爱花不仅出示了手写的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的信(内容是敦促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还发表了证言。
  
  目前,万爱花女士仍走在向日本政府讨要公道的漫漫征程中,讨要公道,索求正义。
  
  在太原期间,本报记者根据武乡县政府提供的线索,采访了太行山区的两位老八路,84岁的段水旺和87岁的武留元。两位老人是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他们的英雄事迹,甚至他们的儿孙也不甚清楚,这次报道,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两人抗日的相关事迹。
  
  如今,段水旺和武留元老人的相关报道,仍挂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专门网站的首页上。
  
  背后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随着采访的深入,健在的抗战老兵的线索越来越多。不少如今生活在湖南境内的老兵家属纷纷以打电话和写信的方式,将相关情况反馈给本报。
  
  武冈志愿者胡先生给本报记者发来邮件,称当地有一个老兵曾是张学良将军的侍卫官。记者核实相关线索后,前往武冈采访了李守义先生。现家住在娄底涟源市桥头河镇新长村的贺国才老人,是其侄外孙女在看到本报相关报道后,主动找到本报完成采访的,这位96岁的老英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国家的存亡,我们拿命来保卫她。当兵以后,我们大家都志在保家卫国,报名时,我把自己名字中的湘改成了国,6年抗战,我都叫贺国才。抗战结束回到家乡,我又把名字改了回来,还是叫贺湘才,毕竟,这名字是父母给的。”
  
  家住宁乡县东湖堂镇的钟章平,其父钟子立早年随洪行将军参军,后随其进入云南参加滇西会战。本报通过相关渠道获悉该线索后,以《活着的滇西抗战纪念碑》为题,报道了钟子立的英勇事迹。报道刊发后,钟章平从几十公里外的宁乡县城买回本报送到其父手中,老人仔仔细细看过报道后,要钟章平将文章刻成碑保存起来。
  
  姜立诚老人外孙李先生日前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说老人在看过《抗日英雄姜立诚审讯日军“舌头”的传奇故事》的报道后,很兴奋,特意要其家人拍一张他读报纸的照片保存起来。
  
  每一个抗战老兵的报道,都有着各具特色的背后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本报相关报道也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网、新浪、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在本报记者的个人博客上,相关报道的单日点击率,超过10万以上的占到了四成左右,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为了对部分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进行一定的困难援助,《法制周报》从本期起,启动“关爱抗战幸存老兵爱心基金”募捐活动,希望社会爱心人士都来关心这些昔日的英雄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