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本报总编辑谷良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段优美的文字来自于余华的小说《活着》。
面对苦难,可以逆来顺受;面对命运,能够坚守平凡;面对沉浮,可以坦荡轻松。只有责任和尊严高于一切,这便是活着的方式。
走过2007年,当我看完《集结号》这部影片,从巨大的感动和净化中冷静下来,我忽然觉得怅然若失,战争曾经使我们整个国家拥有那么伟大的牺牲精神,如今安在?当命运的不公降临到人们的头上,谁还能像谷子地连长一般,始终以一个军人的价值观奉献着、接受着,打脱牙和血吞,随时随地准备牺牲!46名烈士已走,唯有一个孤独的生者为死者的荣誉而活!
他的活着是舍己的,是利他的,有着绝对圣洁高尚的灵魂。
当影片中集结号真正吹响的时候,与其说它在召唤那些烈士的英魂,还不如说它在告诫我们这个时代:今天我们最稀缺和匮乏的不是能源,不是名利,也不是其他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品质,一种生命的最高智慧。
今天,尽管硝烟已尽,但活着是同样重大的主题,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了悲惨遭遇的人们。(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譬如他们,一个被《法制周报》关注和同情的群体,也是一群不幸的幸存者:有的家人被杀人狂魔杀害,有的成为黑砖窑的受害者,有的因为在法庭上讲真话而遭受屈辱,有的则蒙冤被关上八年,出来时成了残疾人。
他们太普通,以致他们的声音随时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太渺小,以致他们似乎生来就应当为我们这个社会垫底,甚至他们连“人之所以活着,人之只好活着”这样的最低感慨也不想发出,他们活着,只是因为还要继续活着!
值此新年之际,《法制周报》推出8版规模的特刊:《活着》,期待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我们深知《法制周报》作为一家媒体,或许没有改变他们命运的能力,但我们从整个国家法治前进的脚步声中体会到希望和力量,社会的宽容与文明不可阻挡,人的价值和尊严正不断被提上新的高度。(本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而“弘扬人性关怀”的办报宗旨使我们以一种“心静如水”的从容心态和“坚守责任”的职业精神,记录着,表达着,体会着,用大爱来感觉,用理性来衡量。
活着,需要勇气,只要我们安于此时此刻的命运和现实!
活着,并不艰难,只要我们的精神求得不断的升华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