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疑妻子出轨,你们能帮我吗?

(2007-09-11 13:38:23)
标签:

情感故事

27
 
刚结婚时,两人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为了让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张伟只能外出打工
 
本报情感主持田田智解“留守家庭”情感危机
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本报记者 田田

    “我在外辛苦打工挣钱养家,老婆却在跟别人卿卿我我。我要马上飞回去,如果她不回头,我就跟她同归于尽算了。”2007年6月11日,《法制周报》情感热线里传来一个激动的声音。已过不惑之年的张伟(化名)告诉情感主持田田,他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任办公室主任,他知道远在江苏老家的妻子有了外遇。他打算找妻子和第三者问个清楚,如果妻子不回头,他准备跟她“鱼死网破”。

    接到张伟的倾诉电话,田田的心悬了起来。怎样才能让这位暴怒的“受伤”丈夫冷静下来,避免一场可怕的家庭惨剧?《法制周报》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始紧急行动。

“那条短信让我疯狂”
    2006年“十一”黄金周,张伟回老家江苏省淮安市某县度假。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张伟高兴地带着妻儿逛街、吃大餐,还替妻子陈洁(化名)包揽了所有家务。可幸福却被一条突如其来的短信打破。

    2006年10月8日,张伟把自己在北京买的新手机作为离别礼物送给妻子。他把妻子的手机卡装上后,意外发现了一条言辞暧昧的祝福短信。张伟隐约觉得不对劲,便回了条信息:“谢谢你的祝福,现在忙什么呢?”

    很快短信回过来了:“没忙什么,中午到你家吃饭方便吗?”
     “方便。”
     “‘敌人’走了吗?”
    “‘敌人’是什么意思?”
    “‘敌人’就是你老公啊。”
    张伟怒火中烧,拿着手机质问妻子:“这个人到底是谁?是不是你背着我找的相好?”

    没想到陈洁平静地解释:“他只是我的初中同学,你不在的时候,他经常来我们家帮忙。他是有妻室的人,我们只是朋友。”脾气暴躁的张伟哪听得进去,差点就去拿把刀“剁了那个家伙”,幸亏陈洁死命拦住。(本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

    “当时我真的气坏了,”张伟说,“虽然没有她出轨的确凿证据,但那条短信足以说明一切。”
    “其实,我和陈洁曾经刻骨铭心地相爱过。”张伟突然话锋一转,向田田说起了他与妻子的美好往事

本期干预主题:
“留守家庭”的情感危机
干预人:
本报情感主持/田田

特邀专家/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博士、中南大学副教授 周亮
委托人:
张伟/男/42岁/江苏人
北京市某广告公司办公室主任

委托人说
妻子把仅有的10元钱寄给我
    1991年,在认识并谈了半年的恋爱之后,26岁的张伟(化名)和陈洁(化名)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虽然小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在两个情投意合的年轻人面前,生活的困苦,似乎都不能成为幸福的障碍。(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

    结婚后的第二年,小夫妻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活泼、调皮的大胖小子,而此时,这个贫困的小家再次陷入困境。1993年,在考虑再三之后,张伟搭上了北上首都打工的列车,小学文化的张伟只能到建筑工地做民工,从事一些搬水泥、拖斗车的力气活。这让从小生活在乡村,身为家庭中唯一男孩的张伟尝尽了苦头。

    而身处家乡的陈洁也并不比丈夫轻松,反而承载着比丈夫更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我在北京干活最辛苦的一次,手头上带的七百元钱已经所剩无几,我有了放弃的念头,打电话回家向她倾诉了我的想法。”当时陈洁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倾听着电话那头丈夫的抱怨,在第二天便将身上仅剩的十几元钱中的十元钱寄给了远在北京的丈夫。半年后,疲惫且落寞的张伟选择了回家。
公公轻薄儿媳致“家庭大战”
 2002年,张伟又一次选择了北上打工。自学成才的他终于在一家广告公司站住了脚。然而,一个电话,把他的憧憬击得支离破碎。

    原来,就在张伟外出打工的第三年农忙时节,回到老家帮忙的陈洁在一天晚间打开房门时,赫然看到公公一丝不挂地站在门口直直地望着她,从没见识过这种场面的陈洁吓得赶紧将门重新关紧,惊魂未定的她马上给丈夫张伟打电话。也许是对妻子这两年在家不守妇道的传言有所耳闻,张伟说:“我也没办法,你要告就告到法院去吧!”无处求助的陈洁不可能真的将此事告上法院。在她的强烈要求之下,张伟的父母只能先从家里搬了出去。2004年底,张伟的母亲查出到了癌症晚期,弥留之际的她很想回到自己家里。尽管陈洁不愿意,但在丈夫两姐妹的强烈抗议中,她还是让步了。只是在这次公婆回家的同时,她远赴福建打工。直到婆婆去世之后的半年时间,陈洁也没有再迈进张家一步。

    2005年上半年,在外打工近半年的陈洁回到江苏老家。关于她有情人的传闻不胫而走,直到去年的“十一”期间,那条短信导致了他们的离婚大战。经法院调解,两人同意分居半年再说。(本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

被委托人说
“他从结婚起就欺骗我”
    6月12日,陈洁在听闻丈夫诉说了他们刚结婚时的美好情景之后,话筒那边出现了短暂沉默,“他一直就在欺骗我,从结婚开始一直到现在,他说的那些确实是我们共同的回忆,但现在想来更多的是苦涩。”原来,在通过两人的同学互相认识之后,拥有高中学历的陈洁一直不知道张伟的学历和任何背景,只是通过到张家的几次串门,了解到他家的经济条件属于村里的中等。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人的感情直线升温,又同属于大龄“未婚”青年,仅在认识并恋爱半年后就共结连理了。

    “结婚不久,我从邻居的口中得知丈夫张伟和我的结合并不是首婚,而是二婚。”张伟22岁时,和同村的一名女子结为夫妻,但因性格不合等原因,这段婚姻仅维持了半年就草草结束了。这样一个消息,对于之前还蒙在鼓里的陈洁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而自从进入这个家后,拮据的生活也让陈洁备感艰难。(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

    2004年,在公公猥亵陈洁时,她把求援的希望寄在了丈夫的身上,而得到的不过是一阵奚落,“我曾经想过一死了之,但想着还没有成年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我又下不了狠心。”直到后来选择了闹离婚,她也没有放弃对家庭的希望,因为她认为丈夫会站在自己一边。

“我们回不到从前了”
    2006年“十一”期间的那件事,让陈洁觉得丈夫张伟越来越不可理喻。“那条短信是好朋友间的普通问候,我就猜不透他怎么就那么多疑,多疑到回那条短信。”在这件事里,陈洁一直觉得自己很无辜,她说那个发短信给她的同学就是和自己交往得多一些,遭到了丈夫的横加指责,甚至差点造成流血事件。“自从老家附近的人对他说了一些我的 ‘花边新闻’之后,他就开始毫无理由、毫无根据地说我有了外遇,还一直叫嚣着抓我的证据。”陈洁诉说着自己的不满。

    陈洁还透露,张伟曾想让自己也跟着一起去北京发展,但对于目前的现状来说,似乎不太现实。“我们的儿子还只有十五六岁,正好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再换个环境让他适应,只会有弊无利。”为此,陈洁拒绝了丈夫的邀请,执意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她的这一行为,又让身处异乡的张伟疑窦丛生,更加深了双方之间的裂痕。“目前,我不会离开他,你可以让他放心了。但我觉得我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回复不到从前了。”
 
田田干预
让我们理解彼此

    “我真的对她没有其他的要求了,只希望她能够理解我对她的这一份爱。”张伟说。
针对目前张伟和陈洁这种情况,田田为张伟开出了一付“婚姻药方”,让他按照上面所写一步步实行自己保卫家庭的“绝地反击战”。首先,张伟应该减少与妻子的联系,不让陈洁觉得丈夫就像警察,给她充分的空间;其次,张伟在家庭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身为丈夫和父亲的作用,重点放在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上;最后,对家中大小事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换位思考。
    张伟听后,表示自己会尝试着按照这些方式改善与妻子的关系,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无怨无悔地面对。
 
专家诊断
猜忌是婚姻死敌

    婚姻,就其本质而言,是成年异性之间的最亲密、最为互相依赖的一种关系。

    本案例中的当事人双方由于空间的间隔,导致婚姻关系中出现冷漠、疏远、不信任、怀疑、猜忌。这些,正是良好婚姻关系的死敌。夫妻双方没有时间和机会,甚至不愿意交流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导致本案例中的当事人双方婚姻关系出现严重问题。发展下去,男性当事人还可能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幸而,情感主持田田给男性当事人及时提供了足够的情感支持,巧妙地在当事人双方之间建立了间接的联系,让当事人双方能够有机会通过第三方进行交流,表达各自的想法,澄清双方的疑虑。
 
采访后记
    6月18日下午5时左右,张伟在电话里讲述了他们夫妻俩最新的近况。前两天,张伟因为公事从北京回到了江苏淮安的老家,在回到妻子住处的这几天里,他和妻子、儿子相处得比较融洽。他准备向公司请假在家里再呆个十天,与妻儿共享一段很久没有过的温馨家庭生活。

    张伟在发给田田的一条短信里这样写道:“再次感谢田田老师对我家庭的关心,尤其是对我个人的帮助。我会好好珍惜我们夫妻之间的所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