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策划与发展——为受众量身制作,“超级女声”火爆的秘诀

(2008-08-05 12:00:17)
标签:

杂谈

分类: 策划与学术交流
 

策划与发展——为受众量身制作,“超级女声”火爆的秘诀

    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自2004年新鲜出炉,立即火爆起来了,成为该年度中国内地最具轰动效应和影响力的大众娱乐活动。2005年,随着乳业巨头蒙牛集团的巨资加入,“超级女声”继续引领时尚。据有关调查显示,超过2000万观众持续关注该活动。该活动在湖南卫视播出时,同时段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排名全国第二。

   “超级女声”的整个策划案堪称完美,但它最精彩的部分是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围绕市场定位采用的相应策略。其精髓值得广大策划人参考。

从宏观上来说,“超级女声”体现了湖南卫视新近提出的“新娱乐”理念。即“大众娱乐大众”和“观众决定标准”,其目标在于引领一场面向大众的平民电视运动。

    湖南卫视将“超级女声”的受众定位为低龄群体,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因为电视节目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而广告客户一般对这个赚钱能力不强的低龄人群不感兴趣。但实际上,这个群体虽然没有盈利能力,却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虽然缺乏判别能力,却有很强的跟风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必然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流。湖南卫视显然相信广告客户们很快就能意识到这一点。结果也确实如此。

确定了受众群体之后,“超级女声”又围绕该群体的消费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漂亮的策划:

第一,打造粉嫩的品牌形象。

“80后”的年轻人,尤其是“85”后的青少年,有一个显著特点:青春、阳光、个性化、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超级女声”的品牌形象完全是根据他们的口味设计的。

“超级女声”这个名字就迎合了当代青少年“喜欢就是最好”的观念。从客观上来说,参赛的业余歌手们,论演艺水平,与专业歌手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我认为超级就是超级”,喜欢就是大道理。所以,“超级女声”特别能满足青少年“以我为主”的虚荣心。

“超级女声”以小翅膀为标志,特别有青春活力。

“超级女声”的标准色是最能代表小女生个性的粉红色:亮丽而爱幻想。

“超级女声”的口号是:超级女声,想唱就唱。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特立独行的个性。后来这句口号变成: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其号召力似乎更佳。

第二,低门槛准入。

据说“超级女声”最初的灵感来自于美国福克斯公司的“美国偶像”真人秀电视节目。“美国偶像”始于2002年,对参赛人员来说没有任何门槛,只要年龄在16岁到24岁的美国公民都可报名参加。“超级女声”采用了这一模式,门槛似乎更低,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没有年龄上限),均可报名参加。16岁以下女性,报名时须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前往。由于门槛低,报告者多得惊人,1995年,报名参赛和亲临现场助威的人数多达15万余人。

为什么要把门槛降得很低呢?因为20左右的低龄女孩,从表面看一个个满不在乎,实际上内心深处敏感而不自信,稍遇障碍就可能退缩不前。把门槛定得很低,使她们前面没有任何障碍,她们才会踊跃参加。

第三,高淘汰选出。

“超级女声”的“海选”与报名同进进行,每个赛区最后选出50名优胜者。海选产生的50名选手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进入“淘汰赛”,然后是“50进20”,“20进10”,“10进7”,“7进5”。最后5名优胜者进入决赛阶段。

由于报名者多,淘汰率之高可以想象。这会不会打击后来者的积极性呢?当然不会。对大多数女孩来说,能在台上亮一回相,能在电视上露一回脸,已经足以让她们兴奋一个月。所以,很多人还未上场就知道要被淘汰,但她们参与的热情丝毫不减。

另外,比赛进行到十强赛,不再由评委决定选手命运。按照规则,10进7采取淘汰赛制,被淘汰的3个选手,两个是因为得到的场外观众短信投票数量少,另外一个则是在现场被31位大众评审淘汰掉的。由于观众能决定谁先出局,这就造成了一种人人参与的感觉。

实际上,对绝大多数关注此一活动的人来说,比赛进行到最后,剩下多少选手已不重要,甚至谁成为幸运者也不重要,关键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一种情绪中找到能够承载的对象,或看、或评、或笑、或哭、或感慨、或惊喜,这等于为平时压抑着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开关,找到了一个渲泄的管道。尤其是低龄女孩,平时学习任务重,被父母、老师双重管教,她们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无所顾忌地大喊大叫、不加掩饰地展示自我的机会。这就是她们对“超级女声”着迷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个性化评选。

“超级女声”的评委及其评选方式都很有个性,他们似乎不太考虑选手们的面子,有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还会来上几句冷嘲热讽。有时选手刚唱了一句就被打发下去,引得哄堂大笑。30岁以上的人可能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伤自尊的做法,却很对低龄青少年的胃口。甚至到了后半程,一部分观众并不是在看“超级女声”,而是在看评委们的“酷评”。

为什么“酷评”受欢迎呢?因为它能激活人们很多友好的或不友好的想法,比如:原来她跟我一样啊!她还不如我呢!我才不会这么傻!……一种文化产品,就怕别人看了没有想法。想法越多越成功,不管赞成的想法还是批评的想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超级女声”的“酷评”可谓摸透了受众的心理。

第五,全方位炒作。

2005年的“超级女声”在全国开设了广州、杭州、郑州、成都、长沙等五个赛区,这不仅方便了选手就近报名和参赛,也是一种宣传炒作手段。五个赛区各有主题,使“超级女声”的品牌效应得以层层延续。

另外,“超级女声”的品牌故事可谓不断出新。所谓“无风三尺浪”,参与的人这么多,素质参差不齐,肯定会故事不断。组织者还有意识地发掘、引导各种搞怪活动、八卦新闻,不断地给观众们制造话题和乐趣,以吸引人们的持续关注。

我们不得不承认,“超级女声”的市场定位策略大获成功。它成功的基础,不仅仅是靠资金、平台、人才等客观条件,还有一个核心要素: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这正是每个文化策划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你必须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必须知道消费者会为何而哭、为何而笑,你必须知道消费者会对什么爱不释手、对什么弃之不顾,你必须知道消费者乐意为什么掏钱和付出时间……知道了这些,在策划时,你就能游刃有余地制造一个个卖点,吸引住消费者的目光,牵住他们的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