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情仇。对于怨仇来说,孔子是支持“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这种“冤冤相报”呢,还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呢?
通常我们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认为不计冤仇是心胸开阔的表现,也自然而然地认为孔子也会提倡“以德报怨”这种看似大度的认知。然而鲍鹏山教授指出,孔子不是这么认为的。
在《论语》中,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
孔子反问了一句,何以报德?你用德来报怨,那么你用什么来报德?也就是说,假如有两个人,一个人伤害了你,你用德来报答他,那另一个帮助了你,你用什么来报答他?总不能用冤仇吧,只能是“以德报德”。那结果就是以德报怨并且以德报德,做坏事也好,做好事也好,得到的社会评价和报答是一样的。这就是孔子反对的“以德报怨”的原因——让人做坏事没有成本,做好事没有报答。
鲍鹏山老师还讲到,孔子这样的思想作为一个国家的道德体系来考虑的。国家的道德体系一旦提倡以德报怨了,结果就是把道德本身取消了,因为道德本身就是一种舆论。
7月8日,作家魏新与著名文化学者鲍鹏山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一起说说被误解的孔子,《孔子是绝对的道德主义者吗》正本清源探讨孔子关于道德的观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