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的“道德仁义”被广泛地接受,一提到“道德”,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孔子。通过鲍鹏山教授和魏新的解读,我们看出其实我们对孔子的观点有很多误会。我们能从孔子的观点中看出孔子是一个非常人道的、考虑深远的智者。
   
《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既然是止于至善,那么是不是说道德应该追求“至善”的至高境界?对大众来说,道德的标杆是不是定得越高越好,让大家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去追求?
    
在孔子看来,道德线并不是越高越好。按照鲍鹏山教授和魏新的解读:道德是一个对社会的约束,如果道德的标准太高,就像两个星球一样,离得太远,互相之间没有了吸引力,就不能成为一个标准;如果太低,道德本身对别人的行为就没有矫正的作用了。孔子支持这样的道德标准:“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就是说超过这个道德标准的人,不要高高在上,要更宽容地看待那些还没有达到这个道德境界的;我们一般的人,面对这样的道德标准,会感觉到有差距,但踮踮脚努力一下又可以做到。这是比较理想的。
   
本期节目播出时间:7月8日早上06:30,《孔子是绝对的道德主义者吗》与您相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