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都知道金庸大侠的笔下有一个“傻小子”郭靖,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江湖上威名远扬的郭大侠。
孔子的弟子中也有个这样的人物——曾参。曾参是孔子晚期收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参也鲁”,就是说曾参比较鲁钝。然而正是鲁钝的曾参,却成为后来传《大学》、作《孝经》的大学者。
鲁钝可以让人笨鸟先飞,形成向上的习惯,这就是“钝感”的力量。鲁钝,是一种大智若愚、喜怒不形于色的大智慧,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在《向孔门弟子借智慧》系列的录制中,傅先生讲了好多《论语》、《孟子》里记载的有关曾参的趣事,但他用幽默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天道酬勤。傅佩荣先生说,“虽愚必明”,就是说鲁钝的人可以通过勤奋来弥补一些不足,引人深思。
同时曾参还是一个孝顺的人。曾参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爸爸把他带到孔子这里。曾参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十五岁就去听课,很多地方不是很理解。当他听到老师说要孝顺时,他就一定要做到孝顺。后来他就对同学说,我最孝顺了。别人问他为什么呢?他说,爸爸打我,我都不跑,让爸爸打到满意为止。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就把他找来,说,曾参,你父亲打你你都不跑,这是不对的。曾参吓一跳说,老师认为我应该跑吗?孔子说不是的,爸爸打你,你要看爸爸拿的棍子是粗还是细,棍子太粗可能把人打伤打死的,你赶快跑,为了让爸爸保存好的名声,一个人把儿子打伤了一定会被嘲笑。所以爸爸拿很粗的棍子你就跑,这就是孝顺。爸爸拿很细的棍子,你就不要跑,这个时候跑,你就是不孝了。所以孝不孝不是说你是否挨打,而是在于判断棍子粗还是细,然后采取一种行动。像孔子的这段话,恐怕当时的曾参是学不会的。
曾参的母亲是一个慈母,对他的非常好。曾参有次在田里工作,忽然觉得手上很痛,心里想一定是妈妈在想我,他就回家。家里还有客人。妈妈就咬自己的手,曾参的手就痛起来了。傅先生开玩笑地说,“这恐怕就是最早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