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防腐术5——东陵遗恨》
(2010-02-02 20:16:32)
标签:
古代防腐清东陵杂谈 |
分类: 奇闻天下 |
一次惊天动地的盗墓
三具身份显赫的古尸
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
从百米水下的不朽之身
到荒郊野外的神秘干尸
前所未有的试验
人所罕见的事实
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独家揭秘
《中国古代防腐术之东陵遗恨》
1972年马王堆西汉女尸深埋地下千年不腐,轰动了世界,成为当年的国际十大新闻之一,随后的30年间,湖北荆州168号西汉男尸、连云港凌惠平西汉女尸的相继出土,为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防腐术的辉煌……但随着西汉王朝的灭亡,为什么防腐术也随之销声匿迹了呢?记者经过多方调查发现:除了朝代更迭,更直接的原因就是,春秋战国深埋厚葬的殡葬习俗,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猖獗的盗墓。
主持人:欢迎您收看科教频道《魅力科学》,我是卢迪。说到盗墓,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从电视,小说,文艺作品中了解的。像著名的《盗墓笔记》不少的年轻人都看过。对于盗墓的工具大家最熟悉的是洛阳铲,但是我说我手里的这件东西也是一件盗墓工具,您恐怕就不相信了……我现场比划一下……盗墓贼钻进了一座古墓,打开棺后怎么才能拿到压在最底下的宝物呢?这时这个套圈就派上了用场,一个圈套在尸体的脖子上……另一头套在我的脖子上……手一撑……起……双手往下面一摸……齐活……
这个盗墓工具可不是我发明的,是考古人员在古墓里发现的,我们记者做了个复制品。我之所以现场演示一下,是想告诉大家:为什么只出土了三具西汉古尸,甚至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没有新发现的主要元凶就是——盗墓贼。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毁尸盗墓事件就发生在距今不到100年前:
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走完了她74年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
1928年7月,也就是慈禧下葬整整二十年后,军阀孙殿英强行进入定东陵,慈禧的棺椁被破坏……据孙殿英手下的一名盗陵连长回忆: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了一寸长的白毛……
清东陵文化遗产研究室 李寅 主任
她的尸体当时被开棺的时候
还是栩栩如生的
颜色呀 五官皮肤还具有弹性
一点也没有腐烂
当时孙殿英
兵匪都是看得一清二楚
不仅如此,人们在乾隆的裕陵地宫和同治的惠陵内各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嘉庆皇帝生母——孝仪皇后和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
是什么原因让三位清代皇室要员的遗体完美地保存了下来?难道“深埋、密封、缺氧、无菌”的八字真言在消失了2000年后重见天日了吗?魅力科学记者能从中找到什么蛛丝马迹呢?
这里是慈禧陵的核心部位——地宫。记者行走在其中感到寒气逼人,宛如一个天然的冰箱。但据史料记载:慈禧死于1908年10月22日,但其入葬时间竟然已经是1909年11月了……作为显赫一时的慈禧天后,从咽气到葬入东陵地宫,丧礼为何进行了一年之久?恒温恒湿的地宫和慈禧肉身不腐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呢?在停灵的这一年中,又是什么手段让慈禧的尸体不腐不烂呢?这些疑问——似乎只有棺床上停放的巨大棺椁能回答记者的疑问了……
清东陵文化遗产研究室 李寅 主任
清朝皇帝在承造棺椁时是内外两层
两层棺 不分等级
密闭度上它是不一样的
皇后 皇太后包括皇帝
他们是上49道漆
皇贵妃是35道
密封是非常严的
李寅坚信,慈禧尸体不腐应该与棺椁的密封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个结论和八字秘诀相去甚远……难道清代的防腐大师仅仅利用两层棺板就能保证尸身不腐了吗?
由于没有留下三具东陵女尸的任何实物证据,仅仅凭借一张已经腐朽的慈禧遗体照片就对中国古代防腐术下定论似乎有些武断……清东陵文化遗产研究室主任李寅建议记者,可以从明清民间记载中找找线索,因为清代皇家并无土葬习俗,皇室的墓葬形式是从民间借鉴来的……
但就在调查还没展开的时候,一具明代古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说这具古尸出土之时浑身冰凉,好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一样。
2000年8月5日,上海松江区一个农民在平整土地时无意中挖出了一具古尸……当考古人员双手接触尸体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双手就如同伸到冰箱冷冻室一样,异常冰凉……
上海松江博物馆馆员 杨坤
双手接触尸身那种感觉
就像把手伸到冰箱的冷冻室一样
非常冰凉
非常冰凉
其后,经过多年研究,上海古尸研究所的专家在排除了众多疑点后,将不腐的原因集中在了墓室上……这座墓室采用的是浇浆结构:四壁用青砖砌起,棺椁放入后,再把三合土浆浇注在砖墙与棺椁之间……古人用浇浆法给棺材包裹上了一个结实的密封层。
曾经有考古学家测量过,地下7米处的温度常年恒定在13度。虽然上海松江古墓没有那么深,但几百年间被三合土密闭的棺椁长期处在十几度的恒温环境中……这便成为了墓主人被完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而且,记者在南宁医科大学的解剖实验室里,也见到了几具出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清代古尸。虽然尸身外表已经干枯,但从当年保存下来的古尸内脏可以想象得到,发掘之初他们的身体是多么的柔软……经过了解,这几具古尸出土环境竟然和上海松江古尸极为相似……
广西医科大学 莫世泰 教授
最简单的是三合土
石灰填充 糯米
浇筑在椁的外面
都是糯米
调查到这,记者脑子里那把打开中国古代防腐术大门的钥匙——越来越清晰了,虽然这些清代干尸下葬条件极为简陋,根本没有皇家那内外两层巨大的棺椁,但智慧的清代防腐大师们,用低廉的三合土就给墓主人营建了一个密封、恒温的家。
中国古代防腐术的精华果真就是:密封、恒温,这四个字吗?此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记者脑中产生,是否可以用试验来验证这一推断呢?
中国古代防腐术的调查进入了关键时刻,记者通过长达半年的全国走访,将侯良的八字秘诀简化到了四个字——密封、恒温!而这一理论是否真的能成立呢?
魅力科学记者在一位叫聿明的考古爱好者的帮助下,借助家用密封盒尝试着再现中国古代防腐术……但是由于密封性远远达不到要求,几个盒子在密封3天后飘出了臭味……没到一个月,盒子里的鱼和肉就已经烂得没有了形状……此时,记者意识到:单是密封这一点,就不像想像中那么容易做到。
不过,这次尝试引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梁爱华研究员的关注,她建议用广口瓶和10摄氏度的冷藏室来模拟“密封”和“恒温”这两种状态。而试验样本——用她亲手挑选的,没有任何疾病的实验用白老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梁爱华 研究员
不妨可以做这方面的试验
当然这个试验我们以前没做过
如果想试验的话
我想可以用小鼠
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辛追老太太和出土于湖北荆州的168号男尸隧,成为了此次试验的范本……
记者再次梳理了他们的有关资料:辛追临终前被含有酒的香汤擦拭了尸身,而且在她的内棺里还包裹了一定量的香料……但记者依次到药店中只找到了其中两种——肉桂和高良姜……这瓶52度的白酒则代替了汉代的香汤。用它将白鼠全身洗净后,梁研究员在白鼠腹腔内也注射了一毫升白酒……并用纱布将白鼠包裹了起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梁爱华研究员
像芳香的植物类有些挥发油的成分
它是有杀菌作用的
但是溶度不高的时候
杀菌作用比较弱
达到一定溶度它可以杀菌
168号男尸遍体通红的朱砂,到底能否起到防腐作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此次梁爱华研究员将朱砂涂抹到剔了毛的白鼠体表,希望能有意外的结果……而在得知记者尝试用试验验证朱砂的防腐效果后,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吴顺清主任建议记者:在瓶子里加上一种传统的干燥剂——大豆,因为在168号内棺的残渣中发现了一定量的大豆,同时一些史料上也记载着:古人有用大豆防潮的传统。
涂红色这个是朱砂
用朱砂涂满了尸体的表面
把处理好的放到缸里面
再撒上大豆
此时进入试验最关键的一部——密封!汉代防腐大师为了能做到密封,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而此次试验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密封是否做得到位。
梁爱华在瓶口涂抹了一层凡士林……此种简便的密封方法在以往试验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瓶口的关闭,记者的一个个疑问也被密封了起来……
按照常温状态,8月的北京闷热潮湿,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小白鼠在3天内就会严重腐烂发臭。而这两个瓶子将在10度的恒温冰箱将被密封3个月之久——等到打开它们的时候,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2009年11月,密封了3个月的两瓶样品被拿出了恒温冰箱……透过瓶子观察,里面用白布包裹的白鼠和当初刚放进去时没有任何区别,瓶中的大豆和香料没有吸潮变色。瓶口的密封效果确实出色,闻不到任何异味……
首先打开的是用白酒洗浴过的白鼠。
“这一打开有股酒味。这个包裹非常干燥”
随着瓶口的打开,一股酒味从瓶中飘了出来,而且包裹尸身的纱布保持着当初的状态……
“诶呀!这个好!这个老鼠还是白的呢,看来香浴这点很重要……”
随着腹腔的打开,小白鼠的皮下组织还有弹性,虽然出现了微腐,但是这种状态绝对是在常温下无法达到的……白酒香浴起到了一定的杀菌功效,瓶子的密封延缓了白鼠内脏的腐烂……
那另外一个用朱砂处理的白鼠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那些大豆还很干……”
当沾染了朱砂的包裹打开时,三个月前的白鼠完全变红了,专家尝试用水冲洗掉部分朱砂……没想到,附着力应该不强的朱砂,竟然牢牢地渗入了皮肤——无法清除。这和荆州168号男尸体表的朱砂状态极为接近。
“这个没有味……”
朱砂包裹的小白鼠在密封了3个月后,竟然体表没有任何异味,这样的结果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而且白鼠的表皮是干燥的,朱砂封住了皮肤的水分。腹腔打开后,虽出现微腐,但脏器外形还能清楚地辨认。
“你看它的尾巴、四肢还是很好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梁爱华研究员
对于我们来说
以前没有做这方面的试验
所以今天这些情况
都是第一次碰到
白鼠实验的结果证明,香浴和朱砂确实起到了杀菌的功效,而棺椁的密封,加上恒温状态下的保存,是尸体不腐的必要条件。但是记者心中还是有一丝疑虑,毕竟试验采用的是老鼠和玻璃瓶,这和古代墓葬形式相去甚远。用这两个试验作为盖棺论定的结果,有些难以服人。
就在此时,贵州遵义警方发现的一具水下尸体引起了记者注意……
贵州省遵义县刑警大队法医胡勇,由于职业的原因,每年都接触很多非正常死亡的尸体,然而2007年的一天有人报案:一个中年人酒后失足掉入百米深的乌江水中,县刑警大队的警官们连续搜寻多日却根本不见踪影……时隔一年以后尸体竟然从乌江中漂浮了出来。
遵义县刑警大队副大队长 胡勇 法医
现场勘验测它
水深确实有100多米
最后尸体漂上来了
接到了报警以后
我们勘探了现场
胡勇对这具水中尸体进行了解剖后,尸体的保存状况令他颇为震惊。
遵义县刑警大队副大队长 胡勇 法医
我们见到的水中尸体,
内脏腐败到也是一种网状结构
但是器官没有移位
大概轮廓看得清楚
胃里面的东西还能分辨
一般情况下,大约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尸体在落水不久就会浮上来。通常,夏天两三天,冬天两三个月后,如果没有浮上来,尸体也会因体内产生的腐败气体而浮出水面。为什么这具尸体竟然在水里浸泡一年,而且没有腐烂呢?
遵义县刑警大队副大队长 胡勇 法医
一 就是低温环境
水越深 下面的温度就越低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低温环境
第二 皮肤破坏以后
表皮脱落以后
脂肪层就形成了一层保护膜
胡勇在测量乌江时发现,现场的水深在百米以上,据水文地质部门长期观察监测,35米深的水温常年保持在10℃左右,而且百米深的水下,压力增加了10倍以上。尸体在低温,无光缺氧中保存一年,腐败的状况与2000年前长沙马王堆的辛追老太太腐败状况非常近似:表皮腐烂,内脏成为了透明的网状化。
这具偶然得知的水下尸体,恰巧弥补了记者防腐实验的不足,中国古代防腐术的精髓——恒温、密封,这个法则在水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不管是八字秘诀,还是四字口诀。其实古代防腐大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抑制腐败菌生长。
主持人:由此看来,中国古代防腐术的精髓就是:恒温,抑菌!无论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碰巧,只要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就能达到防腐的目的!
但此时,记者却得知偏偏有人要用事实挑战这个法则:他们声称不用棺椁、甚至不用密封就能将遗体保存下来……明天请继续关注《揭秘中国古代防腐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