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从“欧洲杯”中感受到日本产品在衰落吗?

标签:
旅游探访文化徐非杂谈 |
分类: 博主视点 |
记得在上一届的"欧洲杯"里,中国是”英利“太阳能厂家的广告出现。 日本也有相应的赞助出现。
记得我从看世界体育比赛以来,无论是奥运会,世界杯,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世界男女篮,男女排或欧洲杯,,亚运会及亚洲级别的各类比赛,南美足球锦标赛等几乎所有的比赛里都少不了日本厂家的赞助和广告投入。
在我的记忆中,日本厂家的赞助多如牛毛。早年的“富士胶卷”可是每项大赛必到的“大客户”啊。它当年和美国的“柯达胶卷”可谓是世界大赛里的“大赛”,打的浑天黑地的。高兴的是各类大赛的主办者。赚了他们无数地金银。而“富士”也在全世界占有统治地位,也赚的盆满钵满。可惜,他们都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轰然倒下了。
图:赛后被采访者背后的各大赞助商的“品牌背景板“里竟然找不到一个日本的产品品牌。
还有“三菱”,“东芝”,“索尼”,“日立”,“夏普”,“三洋”,“爱普生”“京瓷”“JVC”,”NEC““佳能”,”卡西欧“,”理光“,”尼康“,”兄弟“,“TOYATA”,“日产”,“HONDA”.........等等数十种的厂家轮番出现在世界的大赛场地里。那时的日本产品可谓是风光全世界。可惜这一届欧洲杯却不见日本品牌的踪影。
图:进球的一刹那,背后的广告竟然是韩国的现代。
随着世界进入网络和数码的时代,日本企业的制度弊病出现了。日本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严重地阻碍日本企业的转向和革新。比如,在日本企业里,一个好的创意和计划,往往要一级接一级的往高层报。在每一级的审批中都会要求修改再修改,等报到公司的最高层了,往往战机已经耽误了。还有日本企业独特的“先辈”文化,让年轻员工只好跟随前辈墨守成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弊病和原因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个截图背后的广告也是日本的品牌全无。
早年的品牌“三洋”早就破产,海尔收购了“三洋”的部分业务。而在电器业大名鼎鼎的“东芝”被中国的小家电商“美的”收购。更为轰动的是“夏普”被台湾的郭台铭购买。其他的如“SONY"却是连年亏损。
至于"京瓷”本来想在手机等领域大干一场的,但由于观念陈旧跟不上手机发展的潮流,不得不铩羽而归。日本的电器也在“网络时代”几乎全部被边缘化了。不得不说是思想观念陈旧,企业文化保守造成的。其结果是必然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现在回头看一看日本的电器产品,除了在照相机领域还能独领世界风骚外,还真的找不出可以拿的出手的领先产品了。以前在电视机和家电领域领先的日本品牌,现在是韩国的LG,三星和中国各类电视领先的阶段。原因就一个:”价廉物美“。日本只能做到的就一个”物美“,但”价高“。所以,日本逐渐被挤出电器行业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虽然不能因为一个欧洲杯就把日本产品的衰败断定下来。但是,我们习以为常地在各种大赛里见到的日本大场面地投入广告的场面的确不见了。这难道不是先兆吗?
接着是韩国现代。为何中日韩三国演义独缺日本呢?背后的故事不知道是怎样一种的演义。
也许,从这届欧洲杯起,我们习惯了的日本广告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因为,世界家电行业早就重新洗牌了。不幸的是日本的家电业在”信息化时代“只赢得一个数码相机的天下。其他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数码技术产品等领域里,日本落后了。现在可能没有人再拥有日本产的手机,和日本产的各类电器了吧?苹果,三星,华为等品牌的各类网络产品占据着世界的销售龙头地位,无人撼动。
将来,日本的产品还将衰落。因为,日本有着世界超一流的服务行业,超一流的人口素质,超一流的社会管理水平,但唯一欠缺的无法弥补的是老化的企业发展机制和老旧的企业年功序列机制。日本年轻的一代只好在这种企业体制里遵循老的规矩,按照企业特有的规矩成长。世界的潮流是年轻人创造的,年轻人得不到解放和释放他们的能量,日本的企业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日本传统的电器企业不衰败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