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爷爷向父亲要钱的情景

标签:
文化杂谈 |
想起当年爷爷向父亲要钱的情景
上午,这个月的养老保险金到账。看手机短信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那年爷爷向父亲要钱的情景。
爷爷怯生生向父亲说:给点钱,我想去街上茶馆喝茶。
父亲从上衣口袋掏出了几张角票,大概有一块钱的样子给爷爷。
爷爷接过钱说:这不够,还给一点。
父亲说:喝茶哪要那么多钱?
爷爷说:茶馆有卖瓜子的,顺便买点,还有中午说不定在茶馆吃顿饭。
……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父亲大约给了爷爷三块钱,都是角票。
爷爷拿钱后径直上街去了。
这一幕恍如昨天,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当年爷爷的年纪与我眼下相仿。我则与我孙子般大小,记得是读初中时放早学回来。父亲其时在小镇上的粮管所工作,一般隔十天半月左右就要回家一次。
今日记起50多年前的这一幕,不禁感慨万千。
爷爷是地道的农民,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躬耕田头,辛勤劳作。老来居然身无分文,连喝茶的钱都要向父亲讨要。如放在今天,这样的情景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按说老子向儿子要钱,儿子给父亲钱花,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但毕竟是两个人,各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一人伸手向另一个人要钱,尽管是老子向儿子要,还是会觉得“怯生生”低人一头;尤其是是反复被追问“要钱干什么”,更觉得有伤尊严。依照初中孩子的心态,我当时就隐约感觉爷爷有些寒碜。
50多年后的今天,再回味当时的情景,特别是我也到了做爷爷的辈份,强烈感受到当年爷爷要钱的那一刻,确实已失却了自身的体面。老人到了身无分文,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要依赖子女赶奉养的时候,想要什么尊严体面其实也只是一句空谈。不信的话,老友们试着向子女讨要看看?有人有时可能会拿出老子的架式,调高嗓门虚张声势一番,但两句话过后必然疲软,因为你缺乏胸胆,已没有“说狠话、上硬腔”的底气。俗话说:好汉无钱处处难。何况老人。没力气没收入的老人,唯有事事收敛,苟延残喘度日,什么个性、脾气、欲求、幸福、快乐、尊严、体面等等啥也别谈。
庆幸的是,我辈赶上好时代,爷爷那辈老年人所遇到的无钱的尴尬,断不会在我们身上重现。我们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每月的养老保险金,政府相关机构按时足额发放到账;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养老金还年年上涨,至2019年已实现15年连涨。
政府发给我们的这份养老金,不算很多,但也不少,用来安排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足够有余。如计划使用合理,每年还会有相当的结余,用于接济子女,在子女面前更有尊严;或个人外出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一饱眼福。
我们欣喜的看到,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国家建设日新月异,老年人也将与全民一道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我们的养老金还在逐年增加。今天的老年人,在享受丰衣足食的同时,尊严、体面、幸福、快乐指数与日俱增,满怀着感恩与希望,养生健身蔚然成风,不为别的,就为生活在这样的好时代,“还想再活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