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听雨

标签:
文化杂谈 |
雨夜听雨
卧室北向的窗户四周装修封闭不严,下大雨时局部有渗漏现象。久之,室内老式木质窗套因受潮而变色,继而发霉膨胀,看着很不舒心。于是,我请人用不锈钢方管做了个立体护窗,向外伸出约有80公分,上面用透明塑钢盖顶,以作安全防雨棚。
没想,这一防雨安全装置除有极好的防潮防渗漏效果外,还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不少品味与情趣。听雨,就是我在闲暇时间非常向往的一桩乐事。
雨夜时分,雨点滴在透明塑钢顶棚上,若下大雨,咚咚咚!声音急骤而齐整;若下小雨,则哒!哒!哒!响声匀速而缓平。无论大雨或小雨,雨声急骤或缓平,都显得那么清新悦耳,美妙动听,逸趣横生,令人陶醉。
只是非常遗憾,今年旱情严重,全年雨水稀少,听雨的情趣大打折扣。两天前的一个夜晚,仅下了一场小雨,时间很短,但半夜醒来,到底还是听到了久违了的“哒、哒、”声。由此也勾起了我对往年听雨经历的零碎记忆与回味。
印象中,夜间听雨的最大益处就是能有效排解烦恼,让人享受到生活里别有的一种情趣。听雨的时刻,专注雨声的韵律,仿佛一下子就超然于物外,所有的烦扰思绪都被远远抛掷脑后,唯有全心尽情享受这美妙的天籁之音。
尤其是春夜,多是绵绵细雨,“沙、沙”响声温馨,如甘霖滋润着天地人间。沉闷了整整一个冬季,忽然在某个夜晚听到这万物复苏的春雨之声,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人的欢欣愉悦之情?又有什么世间忧虑不能被丢弃?
古人与今人的情趣相通,如杜甫的经典名作《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作者春夜听雨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跃然于纸上,传颂几千年依旧魅力无穷。
夏夜听雨则另有一番美感体验,多让人感觉惬意畅快。夏雨常发倾盆大雨,雨骤声急,“咚、咚”如战鼓齐鸣,气势威猛,催人奋进。酷热的夏夜,急雨又总能带着一股凉爽,“咚、咚”如滴滴清泉沁人心脾,真是不可多得的酣畅淋漓之痛快感。
夜间听雨声还有一大功效就是可以镇静安神,有效促进人的睡眠。我平时睡觉时常在床上辗转反侧,入睡较困难。印象中,但凡雨夜听雨时入睡时间必缩短,且睡得踏实深沉,第二天早上起床神清气爽,倍觉精神振奋。
古人对“听雨催眠”描述甚多。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云:“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宋方岳的《听雨》云:“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现代医学对此有个解释,说雨声是一种“白噪声”,可以使人放松,从而有效促进睡眠。“白噪声”与噪音不同的是响声有韵律、且来自大自然。我有段时间严重失眠,甚至整夜都无法入睡。我曾用播放器录下多段雨声,睡觉时放在床头播放催眠。但效果不太好。我寻思,虚拟雨声与真实雨声毕竟还是不一样,虚拟雨声缺乏雨夜的那种氛围。看来,听雨声治失眠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来自大自然”,人只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相向而行,方能治病健身、生活得好。
听雨并非总能给人以快乐,有时也会带来负面情绪,个中取决于环境、际遇之不同。享受听雨有两个前提:一是要在自已家里,环境熟悉,有放松精神的条件;二是躯体与思想均无病疼。缺少这两条,听雨中就很可能产生负面情绪。
那年我因足疾远赴山东莱阳治病,夜晚睡在异乡陌生的病房里,有时也会听见夜雨声,却全然没有愉悦的的感觉,相反激起我的重重愁绪。因为我在病中,异乡里触景生情,便想起了老家,想起了在自己家里听雨声。而今为治病流落他乡,也不知何日何时才能病愈回家?悲情萦绕不散,甚至整夜都难以入眠。
古时交通不便,诗人们为生存多背境离乡,奔走四方,与家人家乡“别时容易见时难”,因“夜雨生愁”的描写更多,体验更深刻。南宋词人张孝祥的“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雨夜思乡之情力透纸背。
白居易的长诗《上阳白发人》中有:“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等句,尽显雨夜听雨时的凄苦情绪。
与古人比,今天我们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万水千山不再是阻隔,离乡也不再是苦情。即便身在异乡,夜听雨声更多的还是美感享受,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形极为少见。我在山东求医的夜听雨声的体验,是病疼和异乡双重痛苦酿成,属非常特殊的情况,应该不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