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我爱我的家乡祖国美好时代 |
三件往事见证了乡间交通发展的“天上人间”
有人说:人老了,眼前的事记不住,早年的事却越来越清晰。前几年,我还不信,可近年的体验感受愈来愈明显。
今早看电视新闻,是报道一个山区乡镇的公路建设,我蓦地就联想到年轻时所经历的几件事,并且恍如昨日,记忆异常清晰。
那是在60年代初的样子,记得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大概只有8岁。父亲在距我的老家陈巷镇东边约40多华里的杨寨镇粮管所工作。父亲怕我在老家吃不饱饭,就带着我在杨寨镇读书,读小学二年级。
放暑假了,我要回老家去一趟。父亲便让我自己步行回去。我至今都不明白,让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独自走40里路回家,父亲如何放得下心?
父亲给了我几个馒头带在身上,从早上6点钟就开始出发。那时乡镇之间不通公路,只有坑坑洼洼大同小异的乡村小道。我走了大约五个小时,到达了另一个叫太平的小镇。问一个老爷爷:这儿离陈巷还有多远?老爷爷说:这里到不了陈巷,要从你来的李店拐弯向西走,才能到陈巷。只是今天时间晚了,你得在李店歇一夜,明天才能走到陈巷。
原来我走错了路。本来中途到李店就要拐弯向西走,我却拐向了南边,这就一直到了太平。冤枉走了30多里地。没办法,我只有照原路仍旧走回到了杨寨。整整10个多小时,等于白跑一天,脚走得都打起了血泡。
1968年,我15岁,在老家陈巷读初中。父亲这时调到另一个较大的乡镇广水镇工作。
仍然是放暑假,我到父亲工作的广水镇去玩了几天。此时,从县城到大的乡镇已通了往返班车,有的一班,有的两班,像广水至应山则有五班上下。回老家那天,我乘上午10点钟的班车从广水镇到县城应山,准备再从应山坐班车回陈巷。可车到应山时,已是午后快两点钟了,从应山到陈巷的班车早已发车,我到迟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从应山到陈巷每天就早、中两班车,此时再无班车。怎么办?如步行近40里路回陈巷,又怕太晚赶不到家。县城我是举目无亲,整个下午就在街上转来转去,实在想不出回家的办法。住旅社身上又没钱。眼看天色渐晚夜幕降临,我仍在无目的乱转。实在困极了,我就在临街一间比较宽的大门廊檐下席地而坐,背靠着墙睡着了。那是县文化馆的大门,多年后我还特地去看了我当年的夜宿之地。到半夜时,遇上巡逻的民兵,将我带到巡逻值班室盘问。待搞清情况后,就让我在值班室床铺上睡了一晚。第二天大早,才赶上回陈巷的班车。
1972年,这时我19岁,已到县城电影院上班。有天,小妹从陈巷到县城看我,下午回去时又没赶上车,我便用自行车送她回老家。那时从县城到陈巷的公路还是砂石路,且高低起伏坡度很大。我清楚记得在上骆店北边的陡坡时,我的鞋底忽然脱落了,我只好赤着脚推车上坡,路上的砂石硌着我的脚板像刀割一般生疼。40里路,我骑车硬是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家。
往事悠悠,想起来感慨万千。如今的小学生、或者年轻人,恐怕再也不可能有我当年的那种经历了。今天的应山县(广水市)城乡交通早已是四通八达,任何一地都可让你随来随往,快速顺利到达目的地。
县城应山(市区所在地)与以前的广水镇,由一条宽近50米的景观大道直连,两地都成为市区的组成部分。定时的公交车,不定时的出租车,还有网络运营的滴滴车,让两地居民来来往往如自家客厅到餐厅一般快捷方便。
现在的乡镇之间,有宽阔的柏油公路相连,甚至村与村之间,也有硬化的乡间公路相通。县城(市区)与各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中巴客车来往如梭,出租的士也是随叫随到。乡村人早晨出门到市区,办事或游玩大半天,天黑前再回家,已成家常便饭。
可以断言,今日无论你身处在广水市城乡任何一地、任何时间段,只要你想出行,不妨用手指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即可心想事成。早年的那种搭掉车、走错路、夜宿街头、赤脚骑车的情形已是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