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怎么爱上了写作

(2019-10-23 16:55:07)
标签:

文化

杂谈

我怎么爱上了写作

 

我的写作是从学写影评开始的。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看电影绝对是大多数人消闲娱乐的第一选择。囿于其时的环境和条件,实在也没多少好看好玩的东东供人们打发闲散时间。印象中,但凡有名导名演作品或稍有特色的新片出炉,总能在观众中引发热议与轰动。

那时看电影的人多,评电影的人也多,以至有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群众影评。在电影放映部门的力促下,各地纷纷成立“群众影评”学会、协会,举办“群众影评”写作大赛。搞这些自然有电影放映部门的商业目的,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引导观众如何看电影,以便充分发挥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

我工作之初就在县城电影院当一名放映员,兼电影宣传员。日常工作除了张贴电影海报、制作幻灯片之外,就是组织群众性影评活动。我们也建立了县城观众影评学会,聚集了为数不少的写作爱好者,还主办了“电影新花”专刊,不定期刊发观众寄来的影评文章,在观众中反响颇佳。

作为影评活动的组织者,我当时还不怎么会写影评,这情形多少有些尴尬。

于是,我下决心学着写。好在我有条件有时间看电影,一部电影我能反复看多次,可以仔细品味,反复揣摩,从中发现影片的创作特色,比如导演的处理手法、演员的表演特点、给观众什么样的美感享受,以及还有哪些缺憾等。依据这些揣摩出的心得体会,试着用文字表达出来。

我写的这些影评,开始只敢拿到影评学会作内部交流。感觉好点的也在学会刊物“电影新花”上发表。后来写多了,胆子也大了,我就尝试向上级报刊投稿。

那时的《湖北日报》文艺副刊“东湖”,也经常刊发影评文章,这让我很是向往。我试着向“东湖”投稿。开始我写得很勤,几乎每个星期都要给副刊寄一篇影评稿。不过所寄稿件大都悄无声息,没什么动静。尽管没有回音,可我仍然坚持写稿投稿。

终于有了令人振奋的回应:1987年6月20日“东湖”副刊“文艺评论专页”发出了我的第一篇影评稿《“芙蓉镇”人物塑造漫议》。

更让人意外的是,当时负责文艺评论组稿的编辑陈柏健老师还给我来了一封信。指出了我稿件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指导意见。陈柏健老师是一位电影评论专家,他的《“巴山夜雨”的情与思》一文曾在《大众电影》征文中荣获一等奖。能得到这样一位名家编辑的悉心指导,真正让我获益匪浅。

之后,我又相继在“东湖”副刊发了几篇影评,如1987年10月17日的《军魂与民魂在撞击中闪光》、1988年1月23日的《在魔幻中探寻与自审》等。陈柏健老师后来又给我回了几次信,虽说每封信都只有寥寥数语,却总能点到关键处,回回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陈柏健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影评写作渐趋上路,并不断有所拓展,小有成绩。在“东湖”副刊上,我不仅发了影评,还发了剧评、画评、以及对一些文艺现象的评论。除《湖北日报》“东湖”副刊外,我还在《中国青年报》、《中国电影报》、《大众电影》、《学习月刊》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影评文章。1991年总政和中影公司举办“全国群众影评竞赛”,我的一篇文章获得了二等奖。

由此,我就爱上了写作,使我受用一生。在单位做负责人时,总结、计划、汇报等所有的文字材料,我都是自己执笔,从不要别人代劳。退休后,我又在新华网和新浪网上开辟了个人博客,几年下来,撰写博客文章一千多篇,其中数百篇被编辑推荐,累计点读量达一千多万人次(新华网、新浪网合计)。2016年,我的一篇“两学一做”征文稿还获得了一等奖,并受邀到西柏坡参加颁奖大会。

退休生活中,我不抹牌、不闲逛,唯有读书写作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倘若隔几天不写,就感觉如丢魂一般失落。通过这些年在新浪博客、新华博客两大阵地上的耕耘,我自觉精神充实、生活丰富、开心快乐。我始终认为,老年人钟情于写作是最有意义的爱好。也得感谢新浪网,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方发挥余热的广阔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